您的位置: | |
《商代史》(全10卷)最终成果简介 | |
宋镇豪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2006-12-18 17:13:49 阅读 次 |
|
1999年10月20日宋镇豪主持的《商代史》(全10卷),被批准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重点研究课题。2000年7月24日《商代史》经院务会议批准,被列为2000年度社科院A类重大科研项目(编号0016)。2001年6月21日又纳为国家社科基金2001年度一般项目(01BZS004)。2000年8月研探撰述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六年时间的磨砺笔耕,这部达400万字的巨著十卷本《商代史》终于成稿。 《商代史》课题组由13人组成,主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甲骨文殷商史研究的学者群,适当吸收外校专家学者。课题负责人为先秦史室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研究员,参加者有王宇信研究员、杨升南研究员、常玉芝研究员、罗琨研究员、王震中研究员、江林昌教授、宫长为副研究员、马季凡副研究员、徐义华副研究员、林欢博士(已故)、韩江苏副教授、孙亚冰助研等,其中有博导4人,博士6人,博士后2人,1人被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曾获胡绳学术著作奖。课题组既有资深老专家的学识经验,又充分发挥中青年学者的作用,课题组的群体研究实力较好保证了《商代史》著述的高质量完成。同时,本之“出成果,出人才”的理念,在树立精品意识的同时,通过课题的完成,也为历史所先秦室历练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团队。 《商代史》立项和完成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商代史》立项,属于重建中国上古史的重要一环。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商代史”在中华古文明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是世界这一至今未尚失落的古文明的早期阶段。商朝制度开启中国上古文化制度演进的先河,可以深入寻译中国社会传统文化要素之源,及加深对其演变的具体内涵的认识,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有着相当的典型意义。 过去,因文献的不足及真伪莫定等种种原因,在断代专史“商代史”的著述方面相当滞后,长期属于空白。孔子早有商史“文献不足徵”之叹,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尽管被视为信史,然而是很不系统的。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史学界“伪经疑古之争,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之争,都是走了许多冤枉路”(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教授语),以文献为主的中国上古史体系,受到了严厉的批判。针对此,1921年1月28日胡适先生致顾颉刚先生信中说:“现在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将来等到金石学、考古学发达上了科学轨道以后,然后用地底下掘出的史料,慢慢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古史辨》第一卷,p.22)《商代史》的重建,对于“四顾茫然”的中国上古史研究(台湾文化大学王仲孚教授语),也就变得格外重要,成为学界翘首以待的历史学科发展的急需。 《商代史》的重建,海内外学界早有呼声,许多学术大师为此曾付出了极大心力。但由于此项工作性质属于“新学问”范畴,大量甲骨文金文资料在当时尚有待搜集整理和考订,大量专题性分支课题还在探讨或开拓中,而地下考古新发现又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视野,旧学需要商量以加邃密,新知及时领会方能深沉,故著述的条件总难以具备。如,美国周鸿翔教授有心于此,五十年代时亦仅仅撰成《商殷帝王本纪》,旁顾无力。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在五十年代初曾发起由资深学者推动《中国上古史》编撰,拟定一百个题目,分属史前、殷商、两周各编,由史语所资深学者领衔,“敦请海内外硕学之士,专门名家,认题分撰”,到1972年出了第一本后,“数位参与工作之前辈先后谢世,其次各篇出版之计划遂致停顿”。(《中国上古史待定稿》第一本序)台湾严一萍先生毕生研究甲骨文,商史之述拳拳,1987年逝世时留下的《殷商史记》遗稿,内容也只是几个商王本纪,一些甲骨文排谱,以及天文、兵、刑法三志与妇好一传,体例缺环甚多。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生前也曾一再申述要“写出一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性强的《殷商史》专著”,可惜终成遗愿。从学术史看,真真正正的断代史著《商代史》一直阙如。 从学术现状看,百年来甲骨文的出土与研究,商文化考古的一系列发现,地下文物提供的新知,已使古史景象完全改观,重建工作的条件已经成熟,名副其实的断代史著《商代史》的立项和组织著述,实在与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紧紧相应,也是“慢慢拉长东周以前的古史”的积极举措,理所当然成了跨入新世纪之初历史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值得注意者,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利用地下新出甲骨文材料开辟商史研究途径。据宋镇豪主编的《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统计,百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甲骨学殷商史论著超过1万种,国外有美、日、英、韩、法、德、加、俄、瑞典、瑞士、澳、意、匈、新等14国学者3800余人涉足此学。国外汉学界十分重视商代史的再建,大致经历了从早先对地下出土文字材料的热衷,转而分析文字的结构、王室的谱系,又渐渐扩展到商史研究诸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善于提出问题,热点颇多,视野较宽,著述的力度和规模在逐步加大,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献、考古、甲骨文等地下出土文字材料三位一体的趋势日益强化。特别是1999年,美国鲁维(Michael Loewe)、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主编的《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由美国剑桥大学出版,显示了西方汉学界集体研究中国上古史的整体实力与成绩。这一动态值得注意。该书商代史部分有三位知名学者著述,华盛顿大学William G.Boltz教授撰《Language and Writing》,专从有关文献,普林斯顿大学Robert Bagley教授撰《Shang Archaeology》,专从商代考古学,加利福尼亚大学David N.Keightley撰《The Shang:China's First Historical Dynasty》,则从甲骨文为主要史料,考察商代史。不过,国外于商代史研究,基本集中在文化、政治、宗教、经济、社会等方面,不少商史著作属于上古通史之一部,作为全方位整体性研究的商断代史著,至今还没有。再者如上举剑桥新出的集体研究中国上古史一部,尽管立场、观点、学说有些偏颇,因有其一定背景,较有权威性,易产生偏面导向,长此即难纠正。由我们中国学者组织撰写,争取在新世纪之初拿出高档次、高水准的断代史著《商代史》,其学术意义是很深刻的。 《商代史》著述,定位为全方位整体研究的大型多卷本原创性断代史著,较传统断代史著有“建设性”的开拓与突破,成为商代史重建工程的新方阵和新结晶。 传统断代史著述体例,通以本纪、世家、列传、表志为基本架构,或者按一代之先后,序次兴衰存亡,大致以政治、经济、文化三板块为著述模式。本课题商代史重建工程,旨在用深刻的历史发展意识和现代认知尺度,会通多学科研究的有效手段,以甲骨文金文等地下出土文字材料和考古学材料等作为商代直接史料,结合文献材料、民族民俗学材料、文化人类学比较材料,多层面多视角审察商代历史时空,宏中微观并举,典型分析取精用宏与综合研究相兼,量化与定性、动态与静态参合,打破政治、经济、文化三板块著述模式,建立既合乎商代历史事象又展示现代史识的合理可行著述体例。 本课题重建商代史,有诸多前沿性、突破性及前瞻性的热点与难点,多卷本结构体例,内容是全方位的,有侧重又互相照应,形成有机整体,改变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史著体例,充实有关商史著作内容名不副实的遗缺,以面目一新的分卷著述体例,使商断代史的著述提高到一个多层面全方位整体研究的高度,足以推动21世纪商代史研究继续向纵深层次提升。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确定《商代史》著述体例与目标,追求能够代表当代商史研究领域最新水准的高档次学术论著,有三方面的特色: 一、努力涵盖商代史的主要方面,注重研究领域的开拓与填补,具体架构商代史全方位整体研究的新方阵和新结晶。 二、既突破传统断代史著的著述体例,又充分考虑著述的可行性,以理论与史徵相系,多层面多视角勾勒复杂纷纭、生动具体的历史表象,捕捉商代历史流程中的运作系列,总结其社会内在特征和时代演进规律。 三、集大成性、多学科性和后续性,在本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一线的高基点、高层位上完成著述工作,又能推动新世纪商代史研究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采取的研究方法和著述途径主要有四: 一、对传世商史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搜集、整理、研究和鉴定,给出其真正的史料价值。 二、尽量利用甲骨文、金文、陶文、玉器契刻文字等近现代地下出土的商代文字材料,结合传世商代器物上的文字记录材料,作为商代史研究的主要依据。 三、充分利用当代考古学新材料,进行典型遗址、遗迹、墓葬、文化遗物的分析,从历史学视点详细考察其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综合阐释,深入探究。 四、强调多学科性,整合甲骨金文学、古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经济学、天文学、古代科学技术史等学科的有效研究手段,集结众家学术研究成果,以获得商代史重建工程的高起点和新认识。 《商代史》设为十卷本,宋镇豪主编。各分卷在写作风格上基本保持一致,注意“全”与“专”的把握,“全”是题内应有者都要设计到,“专”是在一些方面有突破。每卷有自己的中心内容,成为前后相贯的有机整体。 各分卷体例内容如下: 卷一·商代史论纲 宋镇豪主笔,课题组杨升南、常玉芝、王震中、韩江苏、江林昌、徐义华、孙亚冰等参与撰写。为全书总纲,概述本书的著述体例,商代史研究的回顾,重建商代史的课题立项与意义,有关商代史的史料问题与研究方法,总论商朝的历史年代、政治地理、社会人口规模与人口构成、国体与政体、行政区划、社会组织、社会形态、经济生活、文化信仰及周边方国等。 卷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 撰稿人韩江苏、江林昌。重点从《殷本纪》切入,辨析文献史料的真伪,考覈商代信史成分,结合甲骨文金文材料,研究殷先公远世、先公近世及商王世系、殷王室结构,订补《殷本纪》史事史迹,增补甲骨文中商史人物传。 卷三·先商文化与商代都邑 撰稿人王震中。全面搜汇、整理商代考古学材料,进行典型遗址分析和区系文化类比,结合文献史料,吸收国内外有关研究学说,探索商人起源及先商文化,分析商朝城邑的空间关系及城邑体系的分层结构形态与都邑文明,归纳理论上的把握系列。 卷四·商代社会与国家 撰稿人王宇信、徐义华。运用甲骨金文、文献材料、民族学材料和考古学材料,分析阐述商代社会性质、商王朝国体与政权结构形式、分封制与内外服制相兼的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等级分层、族氏家族组织机制,详细考察商代社会不同身份者的阶级属性和阶级矛盾,论述商王朝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运作、职官体系、刑狱法律等等。 卷五·商代经济与科技 撰稿人杨升南、马季凡。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采借科技考古研究成果,利用甲骨金文、文献资料与商代考古材料,就商代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土地所有制、贫富分层差异等展开论述,考量商朝财政收支、方国经济、商业交换和商品货币状况,缕析商代农业、畜牧业、渔猎业、建筑业、青铜冶铸业、纺织业、陶瓷业、手工业管理,以及有关科技与天文历法等等。 卷六·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 撰稿人宋镇豪。整合甲骨学、文献学、考古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有效研究手段,研探商朝礼制与社会生活礼俗的运作系列,以及统治者如何调节与归范社会行为规程。论述城邑生活与族居形态、建筑营造仪式、宫室宅落建制、居住作息习俗、家族亲属称谓、社会风尚等等,考察商代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农业信仰礼俗、饮食俗尚、婚制婚俗、养老教子、生育观念、卫生保健与医疗俗信等,包括社会礼仪及礼器名物制度、服饰车马制度、文化娱乐、丧葬制度、甲骨占卜制等等。 卷七·商代宗教祭祀 撰稿人常玉芝。运用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及宗教学知识,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商代图腾残遗信仰,系统探研上帝及帝廷诸神、自然神、祖先神的三大宗教分野、神灵崇拜的代变、神灵权能和神性、祀所设置、人殉人祭,对甲骨文中的祭仪名类进行全面统计与分析,阐述王室周祭祀谱及有关祭仪和庙制,深入研究商代宗教信仰的社会学意义(如社会凝聚力、情感寄托、宗教功能等等)和宗教祭祀活动的性质。 卷八·商代战争与军制 撰稿人罗琨。着重论述商朝开疆拓土经略、各个时期战争的性质、战争规模、战争手段、重大战争(如商汤灭夏、商代前期的夷夏交争、武丁对多方及拓疆南土的战争、武乙文丁伐召方、帝乙帝辛时伐夷方、牧野之战)的始末过程,甲骨文中几次重要战争行程的排谱,考订商代军制、军法和军礼、国防警卫、武装力量组织、兵种、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军事训练等等。 卷九·商代地理与方国 撰稿人林欢(已故)、孙亚冰。注重历史地理学理论的把握与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创新性,依据甲骨文及考古发现材料,考察商代自然生态和政治经济地理,重在缕述甲骨金文中农业地理、田猎地理、贡纳地理、交通地理史料,对商代诸侯方国资料进行搜汇和考述,与地下出土青铜器“族徽”地望及商代考古遗址相结合,阐述商代政治地理架构、人文地理结构演变和方国地望等等。 卷十·殷遗与殷鉴 撰稿人宫长为、徐义华。论述武王灭商、周公东征前后与商王朝退出历史舞台后有关殷遗民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述,考察殷遗的遭遇与族组织结构的裂变,殷遗的社会政治地位,对周文化发展的作用,讨论所谓“殷鉴”及周人对商朝得失的评判,商周制度演绎与变革因素、其间的文化异同等。这是断代史著《商代史》的特笔,寻绎历史变化条理,总结历史经验,保证了断代史著《商代史》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以上十分卷各成分册,每卷字数30-45万字,总字数约400万字,确定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十卷本《商代史》著述的完成,彻底改变了在商断代史专著方面的滞后状态,长期属于空白的领域得到填补,与大力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相应,了却了我等中华学子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记得当年《甲骨文合集》出版问世,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有“27年梦想成现实”的感慨。现在我们也想形容一下,如果以1921年胡适提出慢慢拉长中国上古史算起,可说是85年梦想成现实,缩短点,从本课题立项到今天,是6年梦想成现实,这使我们多少感到快慰。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度重大A类课题,课题编号:00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1年度一般项目(01BZS004)《商代史》,专著。 课题负责人:宋镇豪。主要成员有王宇信、杨升南、罗琨、常玉芝、王震中、马季凡、江林昌、宫长为、徐义华、林欢(已故)、韩江苏、孙亚冰。 确定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项目负责人签字:宋镇豪 2006年12月6日 |
|
本站 | |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 |
相关文章: |
首页|先秦史研究室|甲骨学殷商史学科|挂靠机构|学术动态|学术论坛|学术资源|联系我们|管理中心 电话:86-10-85195827/85195842|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请使用IE6.0浏览|建议分辨率800*60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