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宋镇豪先生参加京都“传统中国和生活空间国际学术研讨会”
  先秦史研究室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2007-07-09 15:15:45 阅读

2007年6月8日-6月11日,宋镇豪教授应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邀请,赴京都出席“传统中国の庭园と生活空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田中淡先生还历”,10日上午作首场论文演讲《商甲骨卜辞中的建筑称名和建筑礼制》,要旨:考古发现表明,商代统治者“治为宮室”,礼制性建筑合居住、祭祀、行政为一体,出现了发挥着多重功能的大型宮室建筑组合群体,建筑形制多种多样,平面与空间匠心构思,建筑向着华贵、奢侈、舒适和宏大壮观的规模发展。商代都邑中众多层次的重要建筑物,平面建筑形制组合复杂,主次配列,通常呈“四合院”建置,主体建筑择中而立,坐北朝南,附属设施前后左右对称照应,代表着商代建筑的高层次风格及建筑工艺的高水平。在建筑制度方面,已从宫、庙未有严格区分向宫、庙分立转化,并且开启了前朝与后寝、宫庭与池园一体诸建筑礼制的先河。与此相应,甲骨文中有宫、、室、宗、升、圃、旦、单、宀、宅、家、祊、亚、庭、阜、寝、宣、宧、*、学、、官(馆)、京、墉(郭)、(塞)、塾、户、门、仓、廪等三十多种建筑名类,揭示了商代建筑物性质属性的专门化,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宫庙建筑群体的有序组合与建筑礼制的强化。特别是“(庭)”与“圃”、“邕(灉)”,宫庭与池园相辅相成,成为两大功能性截然不同的建筑礼制要素,“庭”对外,统治者听朝政,祭祀和发号施令在庭,围绕庭出现了“庭阜”、“庭祊”、“庭单”、“庭门塾”、“庭西户”等许多建筑称名,建筑功能有其外向性和社会性的一面;“圃”和“邕(灉)”对内,是人主居常消闲,与天地自然交接场所,是生活理念与个性追求的产物,略略呈私密内向的意涵。

2007年6月19日下午,宋镇豪教授应邀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甲骨文与殷商”。

本站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