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历年来殷墟甲骨科学发掘情况
  刘源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2005-05-12 08:42:26 阅读

说明:殷墟历次科学发掘甲骨的情况,前人已有很多介绍,本文不过是续貂而已,但力求材料最新、且无遗漏,以提供给大家一个较好的参考文本。请引用转载时尊重本人劳动,写明出处。谢谢!

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十五次发掘

这十五次发掘,在中国现代考古史、甲骨学史上是很重大的事情,胡厚宣《殷墟发掘》、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等书记载颇详,故本书仅概述而已。

1928年8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调查殷墟甲骨出土情况,经实地勘探,董作宾认为殷墟甲骨并未挖尽。[1]史语所遂开始在殷墟发掘甲骨及其他遗物、遗迹。从1928年至1937年,史所语在殷墟发掘十五次,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2]

第一至三次发掘是第一阶段,工作还是试探性的,重点在寻找甲骨文和其他一切遗物。第四至九次发掘是第二阶段,工作方法改善、效率提高,重点在殷墟遗迹的研究,并不在意能否获得遗物。第十至十二次发掘是第三阶段,工作地点转到侯家庄西北冈,重点研究殷代陵墓。第十三至十五次发掘是第四阶段,工作又转回到小屯,大规模地研究遗址,发现了宫殿宗庙基址和杀殉遗迹。故,殷墟发掘虽从寻觅甲骨文开始,但逐渐发展为对所有人类历史活动遗迹的考察与研究,甲骨不过其中一种对象而已。以下略述历次发现甲骨的情况。

第一次发掘为试掘,时间从1929年10月13日至10月30日,工作地点在小屯村,分三区:一区在村东北洹河南岸,二区在村北,三区在村中,开坑40个,获字甲555片、字骨299片,共计854片。[3]这些甲骨,经董作宾手摹发表为《新获卜辞写本》。[4]这次发掘中,在小屯村南大路上的36坑中发现龟甲较多,计有字龟甲135片,无字的175片,有字的全属后来划分的“组卜辞”。[5]

第二次发掘,时间从1929年3月7日至5月10日,工作地点为小屯村中、村南、村北三处,开坑43个,获字甲55片、字骨685片,共计740片。[6]

第三次发掘,分为两期,前期时间为1929年10月7日至21日,后期时间为11月15日至12月12日,工作地点在小屯村北高地和村西北的霸台,开坑118个,获字甲2050片,包括著名的“大龟四版”在内,字骨962片,共计3012片。还发现有刻辞的牛头骨、鹿头骨各一个。[7]“大龟四版”是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比较完整、刻辞较多、内容重要的大版卜甲,董作宾从上发现了“贞人”,从而摸索到甲骨文断代的科学方法。[8]

史语所第三次发掘期间,河南省博物馆曾派人来抢着发掘,解决这个问题花了很长时间,故第三次发掘结束后,殷墟考古停顿一年多,史语所改在山东城子崖工作。

第四次发掘,时间从1931年3月21日至5月12日,工作地点在小屯村北,同时也发掘了后冈和四盘磨。小屯村北开坑175个,获字甲751片、字骨31片,共计782片,并发现一个有刻辞鹿头骨。在后冈发现字骨1片,是小屯村以外地区首次发现的甲骨文。[9]此次在村北发掘的E16坑比较重要,该坑未经扰乱,出字甲285片、字骨4片,多属后来划分的“组卜辞”、“宾组卜辞”,祖庚、祖甲时期的甲骨仅有几片,而且没有晚于殷墟文化二期的遗物,在甲骨断代方面有较重要的意义。[10]

第五次发掘,时间从1931年11月7日至12月19日,工作地点在小屯村北和村中,开坑93个,获字甲275片、字骨106片,共计381片,其中有1片牛肋骨刻辞,十分罕见。[11]

第六次发掘,时间从1932年4月1日至5月31日,工作地点在小屯村北,开坑82个,获字骨1片。[12]

第七次发掘,时间从1932年10月19日至12月15日,工作地点在村北,开坑173个,获字甲23片、字骨6片,共计29片。又发现一块有毛笔墨书“祀”字的白陶器残片,当是“隹王□祀”残文,十分珍贵。[13]

第八次发掘,时间从1933年10月20日至12月25日,工作地点在小屯村北,开坑136个,获字甲256片、字骨1片,共计257片。[14]

第九次发掘,时间从1934年3月9日至4月1日,工作地点在小屯村北,开坑28个,获字甲438片、字骨3片,共计甲骨441片。因洹北侯家庄村民盗掘出几十片甲骨,4月2日至5月31日改在侯家庄南地发掘,开坑120个,获字甲8片,其中包括著名的“大龟七版”,字骨8片,共计16片。另外,向侯家庄村民征购字甲1片、字骨30片。[15]侯家庄也是小屯村以外地区第二个甲骨文发现地。

1934年秋第十次发掘、1935年春第十一次发掘、1935年秋第二次发掘,重点在于侯家庄西北冈墓地(所谓“王陵区”),有重大收获,但未发现甲骨文。在文字方面,第十一次发掘中1003号大墓出土一个石簋残耳,上面刻有“辛丑,小臣俎,才(在),以。”12字,这是首次在石器上发现如此多文字,第十二次发掘中1400号大墓出土的铜盂上刻有“寢小室盂”4字,此外这三次发现的不少铜器、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角器上常有一个或几个所谓的“款识文字”,足以证明商代文字的应用已很普遍,不只有甲骨文。[16]

第十三次发掘,时间从1936年3月18日至6月24日,工作地点在小屯村北,开坑47个。此次工作的最大收获是发现H127坑,这个坑里堆满甲骨,龟甲17088片、牛骨8片,共计17096片,其中完整的龟甲有近300版之多。加上其他坑所出甲骨,这次发掘获字甲17756片、字骨48片,共计17804片。[17]

H127坑目前仍是殷墟甲骨文的最大一次发现。该坑甲骨不但数量巨大,且有许多特点,在甲骨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甲多骨少、契刻卜兆、朱书墨书、涂朱涂墨、改制背甲、特大龟甲等现象都增进了学者对殷墟甲骨和商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此外该坑甲骨时代单纯、多记甲骨来源等现象也颇受学者注意。[18]

第十四次发掘,时间从1936年9月20日至12月31日,工作地点还在小屯村北,开坑60个,获字甲2片。[19]

第十五次发掘,时间从1937年3月16日至6月19日,工作地点也在小屯村北,开坑37个,获字甲549片、字骨50片,共计599片。[20]

就在殷墟发掘渐入佳境、不断取得重大发现、相关研究越来越深入之时,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史语所在小屯的工作被迫结束。

总计上述十五次发掘,共获有字甲骨24922片,其中字甲22718片,字骨2200片,刻辞牛头骨1个、刻辞鹿头骨2个、刻辞牛肋骨1个。

二、1949后的历次发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殷墟考古工作继续开展,从1950年至今,经过50多年的发掘,基本确定殷墟的范围,并搞清楚了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居住遗址、墓葬区、铸铜作坊遗址、制骨作坊遗址等各种遗迹的分布情况,先后发现发掘的重要遗址、墓葬有苗圃北地铸铜作坊、北辛庄制骨作坊、西区墓地、王陵区祭祀坑、后冈祭祀坑、武官村大墓、5号墓、54号墓、洹北商城及1号宫殿基址、大司空村居住遗址等。在甲骨方面,也有小屯南地甲骨、花园庄东地甲骨等重大发现,上文已多次提及了。以下略述历次所获甲骨的情况。

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同时开始殷墟发掘工作。同年4至6月,进行了建国后第一次发掘,并在洹南四盘磨村发现卜骨1片,上有三行由数字组成的刻辞。这种刻辞,后由张政烺揭示为古代的易卦。[21]

1953年,考古研究所在大司空村发掘,在H1坑底部出土2片有字龟甲,文字系习刻。[22]

1955年8至10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配合基建,在小屯村东南发掘,出土1片卜骨,上有“丁卯”、“癸亥卜,王其入商,叀(惟)乙丑王弗每(悔)?弘吉。”文字属第三期或何组。[23]

1957年8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薛家庄南地发掘,发现1小片字甲,上刻1字。[24]

195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立安阳工作队。1958年春至1961年冬,安阳工作队配合基建,发掘小屯西地等13个地点。其中,1958年小屯村西H215中出土卜甲1片,是龟背甲,上刻11字,属习刻。1959年大司空村出土卜骨2片,分别刻有“文贞”2字、“辛贞在衣”4字,均属武丁时期的习刻。1959苗圃北地出土卜骨1片,上刻“祖乙。卜……子其弹申?”7字。1961年苗圃北地又出土龟背甲1片,上刻6字,字体近组卜辞,为习刻。[25]

1962年春至1964年冬,安阳工作队发掘苗圃北地,出土刻字的卜骨2片。[26]

1967至1977年,安阳工作队在小屯村北、村中、村南,先后采集有字卜骨10片,有字卜甲4片。其中有1片是大版龟腹甲,上有刻辞5处,有3处是“易卦”,字体极纤细。[27]

1971年春,安阳工作队发掘后冈,在48号墓内出土残骨1片,上刻2字,一为“又”,另一字残缺不清。[28]

1971年冬至1973年春,安阳工作队发掘小屯西地。其中,1971年12月,出土卜骨21片,其中有字的10片。这21片卜骨都是完整的牛胛骨,出土时堆放有序,分为3组,每组分别为3、6、12片,郭沫若认为与“卜用三骨”有关。10片字骨上的刻辞多卜问“禦”祭,学者一般认为属于非王卜辞。此外,1972年又发现有字卜骨3片、卜甲1片。[29]

1973年3至12月,安阳工作队两次发掘小屯南地,出土有字甲骨5335片,其中卜甲75片、卜骨5260片、牛肋骨4片、未加工骨料8片,后来又缀合530片,实得4805片。这些甲骨出土情况有3种:一是出于近代扰乱坑、扰乱层、井和隋唐墓填土中,约占36.6%,都是小片。二是出于殷代文化层和房基夯土中,约占3%,也是小片。三是出于64个灰坑中,数量从1片到数百片、上千片不等,共3044片,约占全部有字甲骨的60.4%。大多数灰坑中,甲骨与陶片、人兽骨等掺杂在一起,少数灰坑中有大量甲骨,且多大片,其他遗物较少。

1973年在小屯南地所获的这4511片甲骨是1949年至今殷墟发掘中出土有字甲骨最多的一次,其中基本完整的牛胛骨达100多版,更是1928年以来仅此一见。这批甲骨内容丰富、出土地层明确,极大地促进了甲骨学的研究,特别在甲骨断代方面,有两点突出的作用:一是解决了所谓“文武丁卜辞”,即组卜辞、子组卜辞、午组卜辞的时代。二是使“历组卜辞”的时代成为学术界激烈讨论的焦点问题。[30]

1974年春,安阳工作队发掘苗圃北地,出土有字的龟腹甲1片。[31]

1985年,在苗圃北地以西约200处,于8号殷墓填土中发现卜骨1片,上刻4字,为习刻。

1985年秋,安阳工作队在小屯西北地(5号墓以西)的发掘,在一殷代晚期灰坑内发现2片有字卜甲。[32]

1986年春,安阳工作队在小屯村中发掘一个大灰坑,在扰土与文化层中出土有字卜骨8片,均为小片,内容不重要。[33]

1989年,安阳工作队在小屯村中发掘,又获字骨294片。[34]

1991年10月,安阳工作队配合基建进行考古钻探,在花园庄东地发现一个堆积有甲骨的长方形窖穴(编号为91花东H3),整坑甲骨被连土装箱运回考古工作站清理,揭取甲骨1583片,其中有字甲骨689片(卜甲684片、有字卜骨5片),是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继H127坑、小屯南地甲骨以后的第三次甲骨大发现。这批甲骨的占卜主体是称作“子”的贵族,故属“非王卜辞”,其内容丰富,对于甲骨文例、文字考释、甲骨断代、商代家族形态、学校教育、疾病医疗、礼制、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很有裨益。

1991年10月,安阳工作队在花园庄南地发掘,获有字卜骨5块,除1片字体近“午组卜辞”外,多为习刻。[35]

2002年6至8月,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发掘,于1973年发掘地点的东部出土甲骨600多片,其中有字甲骨228片。其内容涉及祭祀、征伐、天相等,有部分甲骨文属“历组卜辞”,由于出土地层清楚,对解决历组卜辞的时代问题有促进作用。[36]

2004年3至8月,安阳工作队在大司空村遗址发掘,在一个窖穴中发现1片有字卜骨,内容为干支表。[37]

综上所述,从1950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共发现有字甲骨6495片。



[1]董作宾:《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见《安阳发掘报告》第1期,1929年。

[2]董作宾将殷墟发掘归纳为四个阶段,胡厚宣则总结为五个阶段,实质上并无大的区别。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第35至36页。胡厚宣:《殷墟发掘》,第48至50页。

[3]董作宾:《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胡厚宣:《殷墟发掘》,第51至53页。

[4]董作宾:《新获卜辞写本》,见《安阳发掘报告》第1期,1929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48页。

[6]胡厚宣:《殷墟发掘》,第53至54页。

[7]胡厚宣:《殷墟发掘》,第54至56页。

[8]董作宾:《大龟四版考释》,见《安阳发掘报告》第3期,193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48页。

[9]胡厚宣:《殷墟发掘》,第56至61页。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49页。

[11]胡厚宣:《殷墟发掘》,第61至62页。

[12]胡厚宣:《殷墟发掘》,第62至64页。

[13]胡厚宣:《殷墟发掘》,第68至69页。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第37页。

[14]胡厚宣:《殷墟发掘》,第69页。

[15]胡厚宣:《殷墟发掘》,第70至73页。

[16]胡厚宣:《殷墟发掘》,第74至98页。

[17]胡厚宣:《殷墟发掘》,第98至101页。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50页。

[19]胡厚宣:《殷墟发掘》,第101至103页。

[20]胡厚宣:《殷墟发掘》,第103至104页。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5至16页、第151页。

[22]马得志等:《一九五二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9册,1955年。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6、152页。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6、151页。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6至17、151至152页。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8、152页。

[27]肖楠:《安阳殷墟发现易卦卜甲》,《考古》1989年第1期。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20、152页。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9、152至153页。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第144至148页。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54至161页。小屯南地甲骨数量有所修订,参看刘一曼:《安阳殷墟甲骨出土地及其相关诸问题》,《考古》1997年第5期。

[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52页。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54页。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21、154页。

[34]刘一曼:《安阳殷墟甲骨出土地及其相关诸问题》。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

[36]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第228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37]岳洪彬、岳占伟、何毓灵:《河南安阳殷墟大司空遗址发掘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5年4月25日。

编辑:刘源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