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
副主任:王震中 博士、研究员 | |
先秦史研究室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2006-01-26 19:13:13 阅读 次 |
|
王震中 男,陕西三原人,1957年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师于尹达、张政烺、杨向奎,读硕士研究生,1984年12月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1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1987年再次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师于田昌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89年4月~1990年4月赴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留学一年,导师为伊藤道治教授。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94年~1998年担任历史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兼研究生院历史系副主任。1998年晋升为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7月~1996年7月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在伊藤道治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一年。1999年9月~2000年9月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项目,赴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作学术访问和研究一年。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先秦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 王震中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合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民族与文化》(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国家汉学漫步》(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一书,1997年获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和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及历史所优秀成果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一书,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二等奖及历史所优秀成果奖;《东夷的史前史及其灿烂文化》论文,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一等奖。 王震中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的史前史、文明和国家起源以及殷商文化的研究,注重将历史学与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的成果相结合,在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的研究及中国远古文化的研究等方面均有建树。 王震中教授的《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一书,将历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将宏观的理论思考与微观的具体论证相结合,同时也将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既吸收和借鉴了人类学和民族学中的“酋邦”等理论的合理因素,又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对文明与国家的概念、标志、文明起源的过程、机制、中国上古社会阶级的产生与财富积累的形式和途径、祭祀、战争、王权在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过程的作用、中国早期文明的特点,以及中国与西亚两河流域、古埃及、中美洲等文明起源过程的比较等,作了全新的研究,特别是书中提出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为: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初步不平等的、带有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形态,这一理论,被学术界称之为“文明起源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见《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5期杨升南先生的文章), 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2003年,他又在《邦国、王国与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良渚文明研究》(《浙江学刊》2003年增刊)等论文中提出,进入国家以后的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演进,经历了“邦国――王国――帝国”这样三种发展形态和发展阶段,可称之为“中国古代国家三形态演进说”,它与前述“聚落三形态演进说”互为表里,可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受到学界同仁的重视和赞誉。 王震中教授在史前研究这一领域所发表的有影响的论文甚丰,例如他在《东山嘴原始祭坛与中国古代的社崇拜》一文中,论证我国史前的红山文化东山嘴大型方形祭坛及其中间所立的一大堆长条石头是远古的石社,并把由原始社会至汉代的社崇拜划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次生形态三个阶段的论述,也是时常被学界同仁引用的佳作。他的《东夷的史前史及其灿烂文化》一文,将考古与文献相结合,把族落文化与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从而使读者看到,古代中国文化与文明的多彩灿烂,是由各地域文化与文明所构成的,通过对地域文化与文明的研究,可以大大深入和深化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在《试论陶文“ 近年来,王震中教授因参加我院A类重大课题十卷本《商代史》的项目,他在先商文化与商代的城市都邑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例如他发表的《商族的起源及其早期迁徙》和《甲骨文亳邑新探》两篇长文,涉及的是学术界聚讼风云的一些难题,他运用文献、甲骨文和考古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和系统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的独到见解,也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新的思路。在《先商社会形态的演进》一文中,他运用“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和“古代国家三形态演进说”,对先商时期的商族社会由史前走向国家的过程,进行了新的探索。 王震中教授曾先后前往日本、美国、墨西哥、意大利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很注意国外对中国上古史研究的进展,并对其相关的研究向我国学术界作过一些介绍和翻译。 目前王震中教授的研究方向,一是史前史、文明与国家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另一是夏商时期的城市都邑。他正在承担的课题有两项,一项是由宋镇豪先生负责的我院A类重大课题十卷本《商代史》中的第二卷《先商文化与商代都邑》;另一项是由卢钟锋负责的我院A类重大课题《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中的“文明起源篇”。 王震中教授发表的论文主要有: 1、《试论我国中原地区国家形成的道路》,《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2、《尹达先生逝世周年祭》,《中原文物》1984年第2期。 3、《共工氏主要活动地区考辩》,《人文杂志》1985年第2期。 4、《“饕餮纹”一名质疑及其宗教意义新探》,《文博》1985年第3期。 5、《大河村类型文化与祝融部落》,《中原文物》1986年第2期。 6、《东夷的史前史及其灿烂文化》,《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 7、《东山嘴原始祭坛与中国古代的社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4期。 8、《史学的发展与流派竞争》,《史学情报》1988年第4期。 9、《应该怎样研究上古的神话与历史――评<诸神的起源>》,《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10、《从方法论看<诸神的起源>的失误》,《光明日报》1988年6月28日。 11、《史前东夷族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第6期。 12、《略论“中原龙山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社。 13、《夏商周文化中的东方渊源》,《华夏文明》第二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14、《文明と国家――东夷民族の文明起源》,(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研究论集》第51号(1990年)。 15、《文明与国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6、《图腾与龙》,赵光远主编《民族与文化》第二十章,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17、《西周城邑国家文明的起源》,《西周史论文集》(上),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18、《祭祀·战争与国家》,《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3期。 19、《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几个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5期。 20、《文明起源之比较》,《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5、6期。 21、《毛泽东历史观的形成与影响》,《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8期。 22、《从仰韶文化与大溪文化的交往看黄帝与嫘祖的传说》,《江汉考古》1995年第1期。 23、《关于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2期。 24、《从符号到文字――关于中国文字起源的探讨》,《考古与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 25、《伊藤道治的金文与西周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3期。 26、《伊藤道治先生甲骨文与商史研究五十年》,《殷都学刊》1997年第3期。 27、《试论陶文“ 28、《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从聚落到国家》,《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29、《<比较考古学随笔>评介》,《文物》1999年第9期。 30、《<秦汉税役体系之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8期。 31、《炎黄尧舜时期的战争:早期国家形成的机制之一》,《炎帝文化与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 32、《近五十年中国古代国家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3、《试论中国古代王权与君主制政体的成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2002年1月 34、《邦国、王国与帝国》,《河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5、《良渚文明研究》,《浙江学刊》2003年增刊。 36、《试论商代“虎食人卣”类铜器题材的含义》,《纪念商承祚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 37、《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现状与思考》,《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3年。 38、《从邦国到王国再到帝国--先秦国家形态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7期,2004年1月。 39、《商族的起源及其早期迁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三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40、《甲骨文亳邑新探》,《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41、《商代周初管邑新考》,《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42、《帝喾并非商之始祖》,《殷都学刊》2004年第3期。 43、《缅怀尹达先生》,《求真务实五十载--历史研究所同仁述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
|
本站 | |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