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08-10-02 18:24:02 阅读

石蝶:《商代中期有铭青铜器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4期,第30至43页。

内容简介:

本文所说的“中商时期”是二里岗上层偏晚与殷墟一期。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对从前定为二里岗期或殷墟一期的部分有铭青铜器进行考察,指出其中铭文和时代的问题。其结论如下:1964年郑州杨庄出土的爵身上的双目应是纹饰。郑州白家庄M2出土的尊颈部上三个龟形纹饰也非铭文。日本兵库县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媚爵的时代应改定在殷墟二、三期。《邺》上30侯瓿的年代应改定在殷墟二期。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藏失鬲的年代应改定在殷墟四期。《劫掠》R483、A776妇姦罍的时代应改定在殷墟二期。山东桓台出土的無寿觚的年代应定在殷墟四期。

第二部分对商代中期有铭青铜器的特点做了归纳,总结其特点如下。第一、阳文铭多见,约占32%。第二、字数多为一字,约占84%。第三、铭文的象形性强。第四、铭文中抽象的符号性铭文比较多。第五、多器同铭,表明这一阶段在铜器上铸铭是一种例常行为。第六、一些器的铭文位置与商代晚期常见者不同。铭文位置的不固定性是早期铸铭处于探索阶段的表现,但铭文位置也逐渐固定。第七、有铭铜器的类型较多,基本涵盖铜器的主要类别,如食器、酒器、水器和兵器,但鼎铭与戈铭最多。这些金文与同时期的陶文对比,二者有一些相同特点,如以单独书写为主,位置不固定,多个文字重复,说明它们肯定是文字,其功能更多当是族徽;但陶文中常见数字在金文少见,也是尚待讨论的现象。

该文以科学出土材料为依据,主要采用了考古类型学方法,是其特色。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