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
2006年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简况 | |
刘源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2006-08-17 13:32:09 阅读 次 |
|
2006年8月7日至9日,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办的2006年“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邵逸夫科学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来自海内外的50余位考古学者、人类学者、科技考古学者、古文字学者及历史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了43篇学术论文。会议期间,学者们参观了山东大学博物馆大辛庄发掘成果展(包括大辛庄刻辞龟腹甲),然后就大辛庄遗址考古、山东考古文化与商文化的关系、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青铜器铭文研究、科技考古等专题展开学术交流与讨论。 在大辛庄遗址发掘与研究方面,山东大学的方辉教授和徐基教授介绍了大辛庄遗址考古收获、文化分期、各期文化性质及与中原商文化的关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L.A.Schepartz介绍了对大辛庄遗址墓葬中人骨的研究及对当时社会结构的分析。美国密执根大学的李旻介绍了大辛庄动物骨骼的取样分析情况及动物骨骼遗存与当时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山东大学靳桂云教授介绍了大辛庄遗址植硅体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了当时农业生产状况。山东大学陈雪香博士介绍了大辛庄遗址浮选所获植物种籽、果实等遗存的研究情况,并分析了当时食物结构与农业生产。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的钱益汇博士介绍了大辛庄遗址石器的研究情况。通过这些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大量引进聚落考古与科技考古方法,进行得十分细致和深入。 在山东考古及商代考古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邵望平研究员从商王朝东土遗存探讨夷商融合问题。日本黄川田修先生再次讨论济南遗址群商周遗存分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震中研究员考察了藁城台西邑落居址反映的家族手工业形态。山东大学王青教授介绍了对淋煎法海盐生产起源于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探索。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新平研究员介绍了辉县孟庄遗址夏代墓葬及其相关问题。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张明东教授分析了商周时期的异穴合葬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岳洪彬博士分析了殷墟出土有孔陶板的用途,认为应是一种计时工具。 在青铜器铭文研究方面,上海博物馆李朝远研究员介绍了对前掌大墓地带“史”字族徽青铜器统计,认为前掌大墓地是史氏家族墓地,与奄、薛二国无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峰教授介绍了对河南鹿邑“长子口墓”出土铜器铭文及器型的分组断代研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泰教授介绍他对陕西城固出土青铜器的分组研究。 在甲骨学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镇豪研究员考释了花东甲骨文中与粮食有关的几个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源副研究员介绍了对花东甲骨文中豕牲分类及使用特点。吉林大学的日本籍博士生崎川隆指出《菁》一上曾被刮去的文字,肯定《菁》一上的刻辞为总纲性卜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亚冰介绍了两则与商代人方有关的新材料(征人方卜辞与前掌大墓地铜器铭方),并推测了人方的地望。香港中文大学的沈建华副研究员讨论了殷墟卜辞中的阴阳与东西方位。香港浸会大学的陈致教授结合甲骨文中“万”字材料讨论了殷人祭祀乐舞中的万舞与庸奏。俄罗斯研究院的郭静云研究员讨论了商代“下上”概念的含义。 在殷商史研究方面,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王仲孚教授讨论了商族与东夷的关系。台湾师范大学的石兰梅副教授讨论了商族在山东的重要据点——奄。台湾成功大学的江达智先生提出商王仲丁至盘庚的迁都与王位继承上的斗争有关。 在科技考古方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朱剑博士与王昌燧教授分析了大辛庄原始瓷片的化学元素,认为是当地烧成。中国科技大学的金正耀教授考察了中国先秦铸焊技术的源流与特征,指出铸焊技术源自铸补技术,应正确认识铸焊工艺在确定遗址时代及地域间技术传播等问题上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仇士华与张雪莲介绍了夏商周碳十四年代框架,指出最新测年结果表明郑州商城建城年代在1500B.C.左右,二里头一期的年代不早于1800B.C.。 在考古学与上古史理论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研究员提交了题名《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的论文,民族学所的易华提交了《夷夏先后说》一文。 |
|
本站 | |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 |
相关文章: |
首页|先秦史研究室|甲骨学殷商史学科|挂靠机构|学术动态|学术论坛|学术资源|联系我们|管理中心 电话:86-10-85195827/85195842|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请使用IE6.0浏览|建议分辨率800*60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