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
新见西周爯簋铭文释读 | |
吴振武 吉林大学古籍所 2008-11-25 23:48:47 阅读 次 |
|
近从友人处获得西周簋铭照片一张(见附图),内容颇为新颖,似是近年新出土的器物。惜无缘得见器形照片,不无遗憾。 簋铭7行48字,其中“一子”合文若按2字计,共得49字。从铭文内容和字体风格看,此器的制作年代当在西周中期。在已知的西周铜器铭文中,作于西周中期的 下面先按我们的理解写出释文,然后再逐句讨论。
用夙夜享卲(昭)文神, 用 文考其巠(经) 白(伯)之德言,其競余 一子;朕文考其用乍(措) 氒(厥)身,念爯(哉)!亡匃(害)! 【 “ “爯”,人名,即本器器主。西周金文中名“爯”者,又见于爯作父丁罍(《集成》15·9814)、爯簋(《集成》7·3912、3913)、荣有司爯鬲及鼎(《集成》3·679、4·2470)、应国爯簋(《文物》1999年第9期84页,《近出》2·485)、应侯爯盨(《文物》1998年第9 期11页,《近出》2·502)等器铭,然观其铭文内容、字体及时代,皆与本器器主无关。 “宗彝”,指在宗庙中举行祭祀时所用的礼器。《尚书·洪范》:“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旧注认为宗彝之“彝”指酒器,现代学者则多据金文资料认为此“彝”字泛指各种祭器。 【其用夙夜享卲(昭)文神,用 “用”,用以。 “夙夜”,金文亦作“夙夕”,朝暮之称。《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周颂·振鹭》:“庶几夙夜,以永终誉。”于省吾先生曰:“经传及金文凡言夙夜,皆寓早夜勤慎之意。”[1] “享”,献祭。“享卲”,金文亦作“卲享”,如虢宣公子白鼎:“用卲享于皇祖考。”(《集成》5·2637)“卲”字在两周金文中多用作“昭”。至战国早期的 “文神”,有文德之神灵。《国语·周语下》:“夫敬,文之恭也。”韦注:“文者,德之总名也。”据下文言“朕文考”如何如何,可知此“文神”指已故的先人,犹如金文及文献中常见的“前文人”。金文中相同的例子尚有:此鼎:“用作朕皇考癸公尊鼎,用享孝于文申(神)。”(《集成》5·2821) “ 【朕文考其巠(经) “ “巠”可读作“经”,是“行”或“遵循”的意思。《诗·小雅·小旻》:“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谓:“经,朱彬谓当训‘行’是也。《孟子》‘经德不回’赵注:‘经,行也。’‘匪大犹是经’,犹云匪大道是遵循耳。遵、循,皆行也。”[9] “德言”,金文首见。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二字连读,指合乎“德”的言论,也即所谓“道德之教也”[10]。《尚书·康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二是将“德言”二字分读,理解为“德行”和“言语”。《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于省吾先生过去曾撰有《诗“德音”解》一文,认为《诗·邶风·日月》、《邶风·谷风》、《郑风·有女同车》、《秦风·小戎》、《豳风·狼跋》、《小雅·鹿鸣》、《小雅·车舝》、《小雅·隰桑》、《大雅·假乐》等篇中的“德音”,据其文义,都应改为“德言”,并认为:“‘德言’二字应该平列,和德音之‘音’与‘德’字为主从关系者判然有别。”[11]可参看。本铭“德言”似指前者,即德教。 “競”字原从“誩”从二“大”夹一“○”。二“大”夹一“○”者,象二人争球形;“誩”亦兼有声符的作用。1975年陕西扶风白家村所出 “一子”二字原作合文,金文中常见的“一人”二字亦多作合文。“余一子”,器主爯的自称,古铭刻中首见。按古代天子自称“余一人”,《国语·周语上》:“在《汤誓》曰:‘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韦注:“天子自称曰余一人。”在殷墟卜辞中,大约武丁时期商王自称“一人”,武丁以下则称“余一人”。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多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如师 簋铭此二句盖谓爯之先父能遵行 【朕文考其用乍(措)氒(厥)身,】 “氒(厥)身”指爯身。 “乍”,似应读作“措”,训置。古“乍”及从“乍”得声之字常跟“昔”或从“昔”得声之字相通假[16]。且从“昔”得声的“齰”字,《说文》或体作“齚”;从“昔”得声的“諎”、“矠”二字,《说文》皆谓“读若笮”,并可证“乍”、“措”音近可通。上世纪60年代初河南南阳博物馆征集入藏的春秋宋右师延敦铭文最后一句云:“天其舄屯于朕身,永永有庆。”(《文物》1991年第5期89页,《近出》2·538)“舄屯”二字原作 【念爯(哉)!亡匃(害)!】 “念”,《说文》谓:“常思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谓长久思之。”[21]“哉”本从“”得声,故金文多借“”为“哉”,如何尊:“敬享(哉)!”(《集成》11·6014)作册嗌卣:“毋念(哉)!”(《集成》10·5427)禹鼎:“呜呼!哀(哉)!”(《集成》5·2833)至战国中山王 “亡匃”之“匃”,显应读作“害”。伯家父簋铭云:“用锡害(匃)眉寿、黄耇、灵终。”(《集成》8·4156)无叀鼎铭云:“用割(匃)眉寿万年。”(《集成》5·2814) 根据以上释读,簋铭的大意是说:
本铭的主要内容虽为器主的祈愿之辞,然价值不菲。总结起来,约有如下数端: 思想与文化史方面:青铜器铭文显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观念之一——“德”,至西周中期已是相当发达了。恭王时的师 社会史方面:近二十多年来,经过林沄、裘锡圭、朱凤瀚等先生的努力,学术界在利用出土文字资料考察商周家族形态方面,已有长足的进步[26]。本铭中的人物关系,亦可藉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反过来说,本铭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西周贵族家族之形态,提供了新的资料。 语言文字方面:本铭中有不少语词是青铜器铭文中首次出现的,如“享卲(昭)”、“ 2005年8月20日初稿 2006年1月26日改定 引书简称表: 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北京。 近出——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北京。 (原载《史学集刊》2006年第2期) [1]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81页,中华书局,1982年,北京。 [2]同出 [3]郭沫若:《金文丛考》,308下,人民出版社,1954年,北京。 [4]戴震《毛郑诗考正》在解释《诗经》“昭假(格)”一词时谓:“精诚表见曰昭。”转引自向熹:《诗经词典》(修订本),88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成都。 [5]参裘锡圭:《戎生编钟铭文考释》,《保利藏金》,372~373页(论“昭假(格)”部分),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广州。 [6]张世超等:《金文形义通解》,2260页,中文出版社,1996年,京都。 [7]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34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武汉。 [8]参盛冬铃:《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文史》第十七辑,28~29页,中华书局,1983年,北京。 [9]王先谦:《清经解续编》第二册,725页,上海书店影印本,1988年,上海。 [10]参《诗·小雅·鹿鸣》“德音孔昭”郑笺。 [11]同注[1]所引书,193~201页。 [12]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153页,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 [13]参胡厚宣:《重论“余一人”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六辑,15~33页,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 [14]裘锡圭:《从几件周代铜器铭文看宗法制度下的所有制》,氏著《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201~203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北京。 [15]关于“愍”字的释读,参陈剑:《甲骨金文旧释“尤”之字及相关诸字新释》,《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四辑,74~9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北京。 [16]看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904~905页,齐鲁书社,1989年,济南。 [17]徐俊英:《南阳博物馆藏一件春秋铜敦》,《文物》1988年第5期,88~89页,北京;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二册,449~450页,中华书局,2002年,北京;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金文引得【春秋战国卷】》,“青铜器铭文释文”72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南宁。 [18]同铭中另有“乍(作)”字,与此“舄”字写法完全不同。又,陈猷釜“纯”字所从之“屯”的写法与本铭“屯”字同,看注[12]所引容庚书857页,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 [19]在已知的先秦铭刻中,“措”字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中山王 [20]盘铭此句之释读,参裘锡圭:《史墙盘铭解释》,氏著《古文字论集》,380页,中华书局,1992年,北京。 [2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94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4年,北京。 [22]裘锡圭:《古文字论集》,11~16页,中华书局,1992年,北京。 [23]李学勤:《论史墙盘及其意义》,《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152页,北京。 [24]李学勤:《师 [25]参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6~7页,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上海。 [26]参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氏著《林沄学术文集》,46~5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北京;又,《琱生簋新释》,同上,157~165页。裘锡圭:《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氏著《古代文史研究新探》,296~34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南京;又,同注[14]所引文,193~206页。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天津。 |
|
本站 | |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 |
相关文章: |
首页|先秦史研究室|甲骨学殷商史学科|挂靠机构|学术动态|学术论坛|学术资源|联系我们|管理中心 电话:86-10-85195827/85195842|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请使用IE6.0浏览|建议分辨率800*60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