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
应国墓地八号墓出土应公鼎介绍 | |
刘源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2007-04-28 10:58:09 阅读 次 |
|
《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刊出《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发掘简报》。其中介绍了一件有铭的青铜鼎(M8:33),即应公鼎。现将该鼎及铭文拓片转发于下,供大家参考。 应公鼎(M8:33) 应公鼎拓片 窃曲纹铜鼎(M8:7) 窃曲纹铜簋(M8:10) 发掘者对应公鼎铭文做了考释,其释文如下: 应公作尊 彝簟鼎 珷帝日丁子= 孙=永宝 发掘者认为“簟”是祭名,即“中月而禫”(《礼记·士虞礼》)之禫,是死者家属除去丧服的祭祀礼,意味着丧礼的结束。簟鼎表明它是祭祀用鼎。“珷帝”指周文王,“帝”是对先父的称呼。“日丁”是文王的日名,说明周初姬姓高级贵族受商文化影响,也用日名。“珷帝日丁子子孙孙”是指文王的子子孙孙。 我们认为发掘者对应公鼎铭文考释准确、分析充分。可以继续讨论的有两点: 一是“簟”是否读为禫。朱凤瀚先生曾对鼎的自名作过总结,指出有如下几种情况:(一)单纯自名。(二)标明鼎实。(三)标明鼎之专门用途。(四)表明鼎的形状。(五)地方性方言之异称。(《古代中国青铜器》P67-68)“簟鼎”之名似可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是“珷帝”是否指文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可见鼎应公一族是武王之后。刘钊先生指出“珷”本为武王二字的合文,后逐渐固定为武王的专字。作武王合文时,珷字后不带王字,作武王专字后,则珷字后可带王字。(《利簋铭文新解》,《厦大史学》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9至64页)我们认为应公鼎铭文中的“帝”也相当于珷字后的王字,即珷帝即指武王。 关于应公鼎的时代,发掘定在周宣王晚期,并指出八号墓同出各器的时代比应公鼎晚,墓的年代应定在春秋早期。应公鼎是八号墓主人从上代应侯那里继承来的,并与其自作器凑成五鼎四簋。 发掘者的看法是较有道理的。应公鼎的形制、纹饰与无叀鼎最为相近,《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将无叀鼎定在宣王前后,则应公鼎时代也可能在宣王前后。而八号墓同出诸器,对照《古代中国青铜器》一书,可知它们多带有春秋早期的特征,如窃曲纹圆鼎形制、纹饰与陕县上村岭M1705:18相近,只是腹稍深;窃曲纹圆簋的形制、纹饰与陕县上村岭M1810:6相近等等。此外,方甗甑部附耳,鬲部大蹄足的特征也的确不见于西周晚期。八号墓所见方壶、窃曲纹铜盘的形制较为特殊,方壶通体饰鳞纹,四面转折处方棱锐利,四壁较直,窃曲纹铜盘附耳较高,腹部很浅,可见二器也不同于西周晚期的常见风格。其实,西周晚期及春秋早期的铜器不容易区分得十分明显,所以发掘者提出的应公鼎为墓主人继承于上代应侯的看法,还可以进一步思考。 |
|
本站 | |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 |
相关文章: |
首页|先秦史研究室|甲骨学殷商史学科|挂靠机构|学术动态|学术论坛|学术资源|联系我们|管理中心 电话:86-10-85195827/85195842|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请使用IE6.0浏览|建议分辨率800*60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