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佚》548正卜辞提供的信息

首发

作者:常玉芝(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辑佚》[1]548正卜骨上有辞曰:

丁丑卜,zi_yebu_ri贞:其示丁宗门,告帝甲暨帝丁,受左?

弗受左?

该辞有正反两面的卜问。正面卜问是贞人zi_yebu_ri于丁丑日问:“其示丁宗门,告帝甲暨帝丁,受左?”贞人zi_yebu_ri是董作宾殷墟甲骨分期中的第三期的贞人;“示”,《说文》谓“神事也”,卜辞中“示”字的字形“象以木表或石柱为神主之形”,“示即主,为庙主、神主之专用字”[2],因此,“其示丁宗门”是说将神主立于“丁宗门”即丁名祖先宗庙的庙门处(门内或门外未记);“告帝甲暨帝丁”(“暨”字不清,从编者),是说告祭(祷告之祭)帝甲和帝丁;“受左”之“左”,《说文》曰“助也”,他辞有“受右”即“受又”,“右”,《说文》也曰“助也”,即“受左”与“受又”意义相同,都是佐助、护佑之义。卜辞中的“受左”与“受右(又)”都是商王祈求上帝给与保佑和护助的意思。反面的卜问只简记“弗受左”。该辞的大意是:贞人zi_yebu_ri于丁丑日卜问在丁名祖先的宗庙的庙门处立帝甲和帝丁的神主对其举行告祭,上帝会佐助保佑吗?上帝不会佐助保佑吗?辞中的“丁宗”当是指的“帝丁”的宗庙,即在帝丁的宗庙中对帝甲和帝丁举行告祭。

以往学者们认定卜辞中的“帝+日干”的称谓是商王对其死去的父王的称呼,这是有根据的,如卜辞:

(1)甲[戌卜],[王]曰贞:······父丁······又。

甲戌卜,王曰贞:勿告于帝丁。不zi_zhuabu_zi。《合集》24982(《粹》376)

这是一版祖庚或祖甲卜辞。第一辞虽然残掉数字,但知是于某甲日卜问祭祀“父丁”的;第二辞于甲戌日由商王祖庚或祖甲亲自卜问“勿告于帝丁”,即卜问不要对帝丁举行告祭吧。两条辞,一条卜问祭祀的对象写的是“父丁”,另一条卜问祭祀的对象写的是“帝丁”。“帝丁”与“父丁”应该是指的同一个人。祖庚和祖甲的父亲是武丁,所以辞中的“父丁”和“帝丁”应该是指武丁,“帝丁”是祖庚或祖甲对其死去的父王武丁的另一个称呼。

(2)囗酉卜,zi_yebu_ri[贞]:帝甲祊,其牢。《合集》27438(《戬》5·13、《续》2·18·9)

(3)贞:其先帝甲,其弘。《合集》41214(《库》1772)

(4)贞:其自帝甲,又延。《合集》27437(《粹》259)

这三条辞中都有“帝甲”的称谓,其中第(2)辞记的贞人也是“zi_yebu_ri”,它们都是康丁卜辞。康丁之父有祖甲,因此,三条辞中的“帝甲”都是康丁对其死去的父王祖甲的称呼。

但是,如果我们囿于上述卜辞中“帝+日干”只是商王对其死去的父王的称呼的观点,那么,就很难解释上举的《辑佚》548正上的在一条卜辞中同時出现“帝甲”和“帝丁”两个称呼的现象。因为《辑佚》548正上的卜辞的贞人也是“zi_yebu_ri”,即也是第三期卜辞,即康丁卜辞[3],因此辞中的“帝甲”是指康丁之父祖甲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是康丁的父辈中没有日干名为“丁”的父王;不仅如此,即使在目前所认定的殷墟甲骨卜辞所包含的時代中,也没有见到有甲名王与丁名王同属一世的现象。因此《辑佚》的编者认为《辑佚》548正卜辞中的“帝丁”是指康丁的祖父武丁,是正确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下版卜辞:

(5)己卯卜,zi_yebu_ri贞:帝甲zi_shubu_wang囗其及祖丁······《合集》27439(《后·上》4·16)

该辞的贞人也是“zi_yebu_ri即也是第三期康丁卜辞,其辞于己卯日卜问祭祀帝甲及祖丁,帝甲是指康丁之父祖甲,祖丁是指康丁的祖父、祖甲的父亲武丁。该辞的卜祭日己卯日与《辑佚》548正的卜祭日丁丑日只相隔一天,因此,可以认为《辑佚》548正的“帝甲”与“帝丁”就是该辞的“帝甲”与“祖丁”,也即“帝丁”就是“祖丁”,就是武丁,康丁在相隔一天的時间内对其父祖甲和祖父武丁进行祭祀。

明瞭了《辑佚》548正卜辞中的“帝丁”是指康丁的祖父武丁,那么,“帝+日干”的称呼就不是过去所认定的只限于是对父辈祖先的称呼了,它也可以是对祖辈祖先的称呼。我们以此观点再来看下版卜辞:

(6)乙卯卜:其又岁于帝丁,一牢。《合集》27372(《南·辅》62)

该辞的字体属无名组,即也应是康丁卜辞,辞中的“帝丁”应是康丁对其祖父武丁的称呼。有了《辑佚》548正卜辞证明“帝+日干”也可以称呼祖辈,所以我们就不一定要囿于只称父辈的成见,而定该辞为武乙卜辞,从而定“帝丁”是武乙对其父辈康丁的称呼了。

由以上《辑佚》548正、第(1)辞、第(6)辞三条卜辞证明,“帝丁”是武丁的另一个称呼。

总之,新出现的《辑佚》548正卜辞中“帝甲”与“帝丁”同辞的现象,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新的信息:即卜辞中的“帝+日干”的称呼不是过去所认定的只限于子辈对其死去的父辈的称呼,它也可以是孙辈对其死去的祖辈的称呼。

全文下载:changyz_20090203_study_on_jiyi548


[1]段振美、焦智勤、党相魁、党寜:《殷墟甲骨輯佚》,文物出版社,北京,2008年9月。

[2]引自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11页“示”字条,四川辞书出版社,成都,1995年。

[3]《史记·殷本紀》说康丁之兄廪辛也曾即位为王,但在卜辞中并未见到有“廪辛”的称谓。

推荐阅读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2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15 年 前

南开大学陈絜博士在《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 💡 看本站介绍点这里)中也讨论过这条卜辞,他的看法也值得参考,转引于下(注释我就不费力录入了,略之 🙂 ):


2004年夏,焦智勤先生曾在安阳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上公布了一批民间收藏的卜辞材料,其中有一片卜甲,很值得我们关注,其辞曰:
丁丑卜,暊贞:其工丁宗门,告帝甲眔帝丁,受左。
从贞人和字体判断,这是一条典型的何组卜辞,也即廪辛或康丁时期的占卜遗存。卜辞大意是讲,在丁丑日占卜,暊贞问道:在丁宗之门行工册之典,对帝甲和帝丁行告祭之礼,是否会受到神灵的保佑。其中的“帝甲”,便是廩辛与康丁之父祖甲,“帝丁”则为廪辛或康丁对其祖父武丁之祭称。由此而论,原本几成定论的殷墟卜辞“一世一帝”之说,显然不能成立了,故由所谓的“一世一帝”现象推衍出来的“帝”有“父”、“考”之义的说法,也只能就此作古。当然,唯一可以保留的大概就是作为祭称的“帝”确含有嫡庶的意味,也就是说,只有直系先王才有资格在其死后的祭称中被系上一“帝”字。当然,可以肯定的是,一般的臣民似乎并无此等权利的,无论商金文还是大量的子卜辞中均无相应的例证。


陈絜也认为帝丁是武丁,另外他觉得,无论这是廪辛或康丁卜辞,在这一世有了帝甲和帝丁两个称“帝”的先王,“一世一帝”说显然不能成立,也不能再认为帝有父、考之义了。

如是我聞
15 年 前

裘錫圭先生早就講過了,見《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