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关于西周月相的两点意见
  杨坤 
 
2007-06-28 15:45:23 阅读

关于西周月相的名称,在金石学兴起之前,仅在《尚书·周书》和《逸周书》中,有过零星的使用记载。由于学界对古文《尚书》的真伪尚有不同意见,所以目前对经籍所见西周月相,得到认可的有:“哉生魄”、“既望”、“朏”、“旁死霸(魄)”、“既死霸(魄)”、“既旁死霸(魄)”等(《文物》2005年第9期第63页)。西汉孔安国的古文《书传》和刘歆的《三统历》,都认为“魄”是月之轮廓无光之处。与孔安国同时代的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也认为“月之魄常厌于日光”。这是西汉经师对于“魄”的解释,意见比较一致。

那么,古代天文学家对“魄”的认识又是如何的呢?张衡《灵宪》云:“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祖暅之《浑天论》亦云:“二弦之月,日照其侧,人观其旁,故半魄半明也。”其与西汉经师的解释,也是完全一致的。孔晁、孟康、孔颖达、朱熹、宋应星、俞樾等人,均持相同看法。这一观点,在古代学界,应该为大多数人所信从。

而东汉晚期的马融,则独创新说,将“魄”与“朏”等同起来,指月的光明。杨雄的《法言》和许慎的《说文》,其有关“霸(魄)”的行文或解释比较含糊,后学者往往将其与马说视为一类。按《说文》同部之字通例,若字义相近,则前后互训。这对于“霸(魄)”、“朏”二字,并不适用。可以想见,许慎也未将这两个字混为一谈。马融之说,经过王国维先生《生霸死霸考》的阐发,最终成为目前讨论西周月相和编修西周历谱的基准。

从传统思想意识的角度来看,月既然有生死,那么就有阴阳消息,如《老子·德经第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阴为幽、阳为明,按《文选·月赋》“朏魄示沖”,则可知“魄”、“朏”乃阴、阳之两端,无法等同。除了《书·武成》“哉生明”和《书·召诰》“朏”之外,西周月相绝大部分是据阴魄而言,这应与《礼记·郊特牲》“周人先求诸阴”有关。

从孔安国的古文《书传》来看,《尚书》中的西周诸月相,是定点的。而王国维先生《生霸死霸考》,则首创月相“四分”的观点。唐兰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中,根据召尊、召卣“九月甲午”和作册夨令簋“九月既死霸丁丑”的系联,已经认为“把一个月份作四分的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第308页,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近年来西周月相名称又有了新的发现,如晋侯苏钟铭文所出现的“方死霸”,则王氏之说已不尽完善。而且,月相是否分月,还值得商榷。因为,《晋侯苏钟》的“方死霸”和《柞伯鼎》的“既死霸”(《文物》2006年第5期),都没有后缀干支日辰,而是直接系事。这是相当特殊的用例,值得我们深思。因为生霸或死霸,犹如古印度历法的“白分”、“黑分”(《大唐西域记·卷二》),都类似于一个数段,而有了“初”、“既”、“方”这些限定,就能在数段上标识出数点。因此,笔者完全赞同孔安国古文《书传》的意见,即用来系事的西周月相是定点的。(杨坤)   

2006年6月10日据旧稿节略而成

2006年8月13日修改

本站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