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下] | |
宋镇豪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2005-11-07 18:31:16 阅读 次 |
|
二、甲骨卜辞索引工具书的编纂 甲骨卜辞索引工具书,与字汇工具书只收字体不引卜辞不同,是专以甲骨文辞为检索内容的工具书,除可弥补字汇书缺乏对实际用句的引录,更有利于对甲骨文字词性、用例用法的正确了解和具体史料的综合掌握及排比考索,省时省力而事半功倍,惠莫大焉。这类索引的编纂,盖肇自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初印本(1914),其“卜辞第六”中,首创“依贞卜事类分为八目:曰祭、曰告、曰 专门性的甲骨卜辞索引工具书的编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书或单篇资料索引。如永田英正《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许进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索引》、高嶋谦一《殷虚文字丙编通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小屯南地甲骨》下册第一分册“索引”、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1988,中华书局)等等,它们都是单单限于某一种至几种甲骨著录书或散篇所作的索引,或按字头片号逐一集录其辞例文句,便于读者对原书辞例文例的检索和总体内容的把握。另一种是“综类”或“类纂”,汇总多种甲骨著录资料按字类或其它形式进行辞例文句编纂,以便检索。早期之作有于省吾编《契文例》(稿本,1940-1943),正编1156字,附录1213字,残目421字,孙氏《甲骨文编》未录地名216个,总共3006字,“每字之下博引卜辞”,“凡可隶定者就古文字形隶定之,亦往往有眉批和简短札记。但是每字之下的卜辞并未分时代别其先后,并未依用法分别词类。”[1]惜这一稿本是于氏供自己研究之用,没有公开面世,对学界贡献当然式微。 汇总多种甲骨著录资料按字类或其它形式进行文辞例编纂的工具书,最重要的当数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1967,汲古书院;又1971增订本。以下简称《综类》)和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1989,中华书局。以下简称《类纂》)二书。 岛邦男《综类》,这是一部汇总1967年以前出版的63种甲骨著录书而编成的辞例文句检索工具书,按甲骨字类及有关恒语、用词收录甲骨辞句,书后有附录“五期之称谓”、“世系”、“先王先妣祀序”、“贞人署名版”、“通用·假借·同义用例”等。姚孝遂曾评述此书具有资料收录完备、资料取舍谨慎、编排体例新颖和检字索引方便等四个特点。[2]这一评价符合事实。作为一位日本的甲骨学者,岛邦男的此项工作的艰辛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他不但把零碎分散而难以找齐的甲骨文资料汇为一编,向人们提供了检索和研究上的极大方便,而且在编纂中能独运匠心,“摹写和释读一般都是正确的,是经过深思熟虑、下过苦功的,既充分吸收了原有的研究成果,而又不轻易地盲从相信已有的成说”,“有时还能力排众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甲骨文字形体的分合,他“立足于严格区分不同的形体,同时又注意同字异形的合并,这只有在全面掌握并分析字形和辞例的基础上才能做得到。”[3] 岛邦男《综类》的编纂体例,有不少方面是属于开创性的,他突破了以往的集成性甲骨文字工具书一般都是按《说文》540个部首进行编排的常套,另创据甲骨文字自身的形体结构特点分部别居原则,从而归纳出164个部首,较好地解决了甲骨文字因与《说文》小篆年代相隔久远而形体差别颇大难以“以类相从”的编排难题。再如,他按部逐字集录甲骨辞条,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逐条引录原始资料,更能结合有关该字与其它字所组成的的恒语、用词而分立字条,如人部之人字,析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岛邦男《综类》中,即使是作为附录的“通用·假借·同义用例”,亦向人们昭示着一条利用文例解读甲骨文的重要途径,如所揭叀、于用例: 叀今日辛围擒。 于翌日壬围擒。(《甲》638) 此两辞对贞,介词“叀”、“于”,前者用于时间较近场合,后者用于时间较远场合,一目了然。此虽不属于正文主体部分,在全书608页中仅占12个页码,却也是精华之一,给人有很深的启示,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总之,这部书以其独创性的编纂体例,完备而详细的资料排列,综合与分析相兼的内涵,便捷而精细的检索方法,在甲骨文字工具书编纂史上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其学术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姚孝遂主编《类纂》,编纂的目的,据书中序言说,因《综类》之后,“由于陆续出土和著录了一些新的原始资料,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研究成果”,尤其是《甲骨文合集》的出版,原始资料相对集中,《综类》无法与之匹配,故编是书以适应需要。《类纂》与按片号逐一集录甲骨辞例文句的专门性资料索引书《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实为姊妹编,是一部汇总《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英国所藏甲骨集》、《怀特氏等收藏甲骨集》等几部甲骨著录书而编成的辞例文句检索工具书,“此书是仿岛邦男的《殷虚卜辞综类》编成的一部辞典性质的工具书。体例上与《殷虚卜辞综类》基本相同,但增加了释文和拼检索等项目。另外在材料的丰富程度上,在字形的归属上,在辞条的划分上,在文字的隶释上,都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是一部极为有用的工具书。”[5] 裘锡圭评价《类纂》在辨认文字、摹录刻辞及部首调整等方面纠正了《综类》不少错误,肯定了是书“无疑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里殷墟甲骨刻辞研究方面最重要的一部工具书”,但同时也指出,由于是书的编纂工作很繁重,需要处理的问题极为琐细,成书时间比较短促,因此有一些缺陷和可商之处。比如取材范围,有的反不如《综类》收录资料多;释字方面有的不统一,自相矛盾;刻辞的摹录释读方面,有时把缺文录为完整卜辞,脱夺衍文现象不少,误析一字为两字、误合两字为一字以及误摹现象亦屡见不鲜;字头的确定方面,有些宜归并,如少小在卜辞中强为区分不合适,还有一个字却立了两个或更多的字头的现象,再如弓部归入人部,从网字有入目部者,昏字归刀部等等,都是不合理的;在字头与辞条的编排方面,同部字头的排列有的似乎比《综类》反而要乱,辞条编排中因误释误摹或疏忽而造成的漏收误收现象不少,字条虽也袭用《综类》立分条的办法,但标准欠明确,应立而未立比不应立而立的情况常见得多。总之,他认为《类纂》应该“跟《综类》对照着使用,并随时注意跟原始资料进行核对,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6] 台湾李宗焜指出,《类纂》“参照《殷墟卜辞综类》的形式编纂而成的,是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宏大,资料最完备的大型工具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也存在不少错误”,其中误增字头即有146个,主要是由误摹误增、误释误增、误收伪片和重复字头四方面原因所致。如误摹方面,有误合两个以上的字或字的部分以成一字者,有误分一字而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个新字者;由于对有些字的笔划笔势认识不清,未注意辞例和同文例的比较,未注意相关文字的参照,未注意重片,未充分利用旧著录以及忽视卜辞中所习见人名等等,是书还出现了相当普遍的误增新字现象。又如误释方面,有残字误释为新字者,有异体字或合文释为新字者等。[7] 三、甲骨文字典及辞典类工具书的编纂 甲骨文字典及辞典类工具书,以甲骨文的字、词用法或语义为编纂内容。字典类可以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1988,四川辞书出版社)为代表性著作,是专以甲骨文的字形及字义为检索内容的工具书,在编纂体例上介于字汇和集释工具书之间。据该书序言云:“在蒐集字形方面是统览每一个全部字形基础上精选有代表性的字形,按断代标准分列于各时期之下,以了解各个时期文字字形演变的特征,从而全面深入掌握字形。在文字考释方面是博采众家之长,不囿于一说,不蔽于权威,实事求是,虚心探讨,综合每一字及相关诸字的形、音、义全面联系,及其社会历史生活、生产实际、语言规律,深入考核论证,经过分析批判或择善而从,或参以己见修订补充,务求内容切实稳妥,表达明确精炼。”可知是书属于有选择收录具有典型字形而非收录全部甲骨文字汇之作,并且以分析字形、考察字义为主。从全书看,所收的每一字下,大都分为三栏,一是字例字形,二是“解字”,三是“释义”。“解字”重在分析字形,“释义”重在阐明字义和具体用法,兼举若干甲骨卜辞例。如此颇具实用性,不过该书讲是“在文字考释方面是博采众家之长”,但实际上吸收有限得很,有关文字考释成果的学术信息量其实不多,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不足之处。此外,字形摹写失真或释读失之随意的地方亦不少,这也是应指出的。 辞典类工具书方面,孟世凯编《甲骨学小辞典》(1987,上海辞书出版社),据该书自序说,“是以殷墟出土甲骨·甲骨文和有关著述为主要内容,采诸家之说,合各家所长,间述己之浅见,简释八十年来甲骨学中所见之部分词汇、术语”,书后还有世系表、卜辞中父母兄子称谓表、贞人表、先妣表、诸子表、诸妇表、干支表、甲骨学大事年表、甲骨文著录书简表等九个附录。李学勤在代序中赞是书“具有现代水平而又能深入浅出”,“不但对初学甲骨的人非常有用,对甲骨学的专门研究者,也是应置于座右的工具书。” 再值得一提的,在辞典类工具书方面,张玉金著《甲骨文虚词词典》(1994,中华书局),堪称是第一部甲骨卜辞语法领域中专述虚词系统的工具书,揭出商代语言里的单音节虚词达60多个,分属于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感叹词等,还包括复合虚词和固定格式,在阐述其意义的同时又揭示其用法,也是一部水准较高的学术专著。 四、甲骨文字集释工具书的编纂 所谓“集释”,是博采众家释读之说而集录于一编。甲骨文字集释工具书的编纂,最著名者有李孝定编《甲骨文字集释》(全八册,196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松丸道雄与高嶋谦一合编《甲骨文字字释综览》(1993,东京大学出版会)、以及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全四册,1996,中华书局)三书。 《甲骨文字集释》正编14卷,补遗1卷,存疑1卷,待考1卷。是书依《说文》分部别居,博采自甲骨文发现以来前六十年中诸家近300种甲骨文著述而辑录其说,编纂体例是“每字之下于眉端首列篆文,次举甲骨文之诸种异体,其同形屡见者不悉录,次列诸家考释,并尽可能注明出处书名卷叶,后加按语,定以己意。”(见“凡例”4)“辑录诸家著述力求详尽,故多迻录全文,其或原文过长,或则发为议论,与文字之研究无涉者,则加删节。”(见“凡例”7)该书工程浩大,基本上汇集了前六十年甲骨文字考释成果,在编纂设计上具有开创之功。 《甲骨文字字释综览》收甲骨文字3395个,简明核要集录1989年以前中日诸国学者发表的甲骨文字释,也是按《说文》分别部居,正文十四篇,合文一篇,未识字二篇,《文编》·《综类》所无字二篇,书后附文献目录、字释索引及检索表。正文先录《文编》与《综类》字号,次举甲骨字形,次记诸家字释,次记诸家字义简说,末栏著录出处。是书一改《甲骨文字集释》“辑录诸家著述力求详尽,故多迻录全文”的繁琐编纂体例,仅录诸家字释结论,间记诸家有关该字的词义用法作为参考,简洁明了,特别是提供了不少海外甲骨学者的字释见解,有助于推动斯学发展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甲骨文字诂林》则基本仍一遵《甲骨文字集释》编纂体例,先举今字或甲骨文字体,次辑录诸家考释,并注明出处,后加按语。据书前姚孝遂1992年所作序说:“李孝定於六十年代初撰成《甲骨文字集释》,广录众说,并提出了总结性的意见,为甲骨学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现在又过去了三十年,在此期间,有关研究成果数倍於前,有必要再一次加以总结。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李孝定《集释》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并强调说:《甲骨文字诂林》“广泛地搜集了自本世纪初直至一九八九年底,甲骨文字被发现以来九十年间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研究成果,并试图加以总结,明辨其是非得失,提出我们的结论性意见。”还申明根据于省吾生前拟定的原则,“在采录诸家之说时是有选择的。对于那些缺乏依据,但凭揣测臆想,毫无参考价值者,一概摒而不录。”由此说来,该书大致集录了1989年以前九十年来甲骨文字考释的主要成果,对种种说法作了一次比较系统的是非评判。 这里也要指出,该书名为《诂林》,理应广录众说,但失录者实很多,如松丸道雄与高嶋谦一合编《甲骨文字字释综览》,同样也是集录1989年以前中日诸国学者发表的甲骨文字释,然两书比较,即可看出有许多资料,《甲骨文字诂林》的编者大概并未搜集到。 近陈伟武《〈甲骨文字诂林〉补遗》,[8]补充了一些该书疏漏失收的诸家考释,指出其中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未录先有之说;二、未录较为重要之说;三、未录编者自家之说。陈伟武认为,“古文字考释虽无专利可申请,不过,早出的成果理应得到必要的尊重,《诂林》旨在汇集百家之说,於先有之说更应充分反映。”“考释文字的先有之说,即使从今天的眼光看来是错误的,也有其借鉴意义。”还有,“一人考释某字有前说后说,如果失录前说,那么可能忽略了其独创性;如果失录其后说,则无法反映其最终见解。”陈氏揭出的,当然其中有的未必全是失录,可能也涉及到采录诸家之说时的选择标准问题。 而我们所注意到的,书中姚氏的“按语”,因为是“试图加以总结”“九十年间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研究成果”,“明辨其是非得失,提出结论性意见”,故感觉上应该是充分显示古文字学之功力,但事实上却不尽人意,有的失之偏颇,有的反而将正确的批评为错误的,有的则随意立断,与甲骨文字原意毫不相干,实在谈不上是“提出结论性意见”,恐会贻误读者。如3481页甲骨文 五、专门性质的甲骨文通检索引工具书的编纂 专门性质的甲骨文通检索引工具书, 是指与甲骨学商代史专门内容有关的检索书,这类工具书的编纂,较早者有曾毅公编《甲骨地名通检》(1939,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是第一部专门关于甲骨文中地名的通检索引书。 加拿大高嶋谦一《殷虚文字丙编通检》,作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五,于1985年出版,高嶋氏在序文中说:这是一部专为《殷虚文字丙编》而设的完备引得,“使到研究者既可以轻易查得某个字在丙编中的上下文,又可以再翻检原书以查看同版中并见的其他卜辞。……亦可以大大帮助研究者正确了解丙编的卜辞。”此书可按字、词检索,由于在每一甲骨文字条目下胪列出所有此字的卜辞例包括对贞卜辞与占辞等,以及相关的兆序纪数字、兆辞,又标明此条卜辞在龟版的位置,故极有利于分析这些字词的作用和甲骨文句法、语法现象,其编纂方法已远远超过以往的一些同类工具书。书后还附有部首索引、难字索引、类别索引、拼音索引、各龟版及刻辞分布页数,更提高了本书的利用价值。 最近几年前,香港中文大学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协商确定,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甲骨文合集编辑组所撰《甲骨文合集释文》为底本,由饶宗颐教授和沈建华女士主持,利用电脑编纂《甲骨文通检》,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推出一批相关成果,包括先公先王·先妣·贞人、地名、天文气象、职官人物、田猎、祭祀等六个分册的甲骨文通检索引工具书,从1989至1998年,已出了五本。这套书字体摹写细致,甲骨词汇详备,考订精良,检索方便,在体例内容方面不仅分类辑集了《甲骨文合集》的全部材料,而且还汇入《小屯南地甲骨》、《英国所藏甲骨集》、《怀特氏等收藏甲骨集》等几种《合集》未收甲骨著录书的材料,规模洋洋可观,引人关注,成为后出的一套重要的专门性质的甲骨文通检索引工具书。 值得注意者,饶宗颐在这套工具书的每个分册卷首皆撰有长篇序言,对每册涉及内容的甲骨学界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斯学未来之展望,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估,提出了不少新思路和新见解。在第一册先公先王·先妣·贞人分册,饶氏指出“贞卜人物之名号,其中不少原为地名,此等称谓,有时不是某一个人之私名,可以指若干人”,又重申了昔年他于《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一书中关于“卜人每跨越数代”的认识 [13]。对于甲骨学界某些主张以所谓字形分组断代的说法,他认为“徒依字形论其时代,意见多歧,难为定论”,不妨说是由于“研究的对象是问题而不是断代”,遂造成了无休止的争论局面。在第二册地名分册,饶氏指出考订甲骨文地名有三难:“一曰识字之难,二曰断句之难,三曰一地同名多歧之难”;又有三蔽:“一曰囿于殷疆土局于河域之蔽,二曰流于主观拟构时月及同版连系与行程推测之蔽,三曰限于方隅与地名关涉之蔽”,认为“须认识三难,而祛除三蔽”,“然后庶几可谈殷代之地理”。在第三册天文气象分册,饶氏对甲骨文中一些有争议的气象及天象文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认为“殷时诸星宿,大体已略备”。该册书后还附有《殷卜辞所见星象与参、商、龙、虎、二十八宿问题》的专题论文。在第四册职官人物分册,饶氏将卜辞中殷代职官构成作了分类,并与礼书中的六大诸官系统进行了对照研究。第五册田猎分册,饶氏就田猎卜辞文例格式和有关术语作了归纳,并论述了田猎与祭祀、军礼之间的关系。不妨说,饶氏写于每册的序言,堪称是进入斯学各个学术领域的重要切入点,在世纪之交甲骨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之际,他的这一系列阐述,显然具有积极的继往开来的启示性意义,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这套大型甲骨资料通检工具书的学术价值。 现在,对以上叙述作一归纳,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大体有以下几大类: 一、甲骨文字汇工具书的编纂 罗振玉氏的《殷虚书契考释》和《殷虚书契待问编》两书,可说是奠定了后来编纂甲骨文字汇工具书的基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甲骨文编》和台湾金祥恒编《续甲骨文编》,至今仍是研习甲骨文字者最主要的两种常用工具书。 二、甲骨卜辞索引工具书的编纂 甲骨卜辞索引工具书,与字汇工具书只收字体不引卜辞不同,是专以甲骨文辞为检索内容的工具书,除可弥补字汇书缺乏对实际用句的引录,更有利于对甲骨文字词性、用例用法的正确了解和具体史料的综合掌握及排比考索,省时省力而事半功倍,惠莫大焉。这类索引的编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书或单篇资料索引。它们都是单单限于某一种至几种甲骨著录书或散篇所作的索引,或按字头片号逐一集录其辞例文句,便于读者对原书辞例文例的检索和总体内容的把握。另一种是“综类”或“类纂”,汇总多种甲骨著录资料按字类或其它形式进行辞例文句编纂,以便检索。 三、甲骨文字典及辞典类工具书的编纂 甲骨文字典及辞典类工具书,以甲骨文的字、词用法或语义为编纂内容。 四、甲骨文字集释工具书的编纂 所谓“集释”,是博采众家释读之说而集录于一编。最著名者有李孝定编《甲骨文字集释》、松丸道雄与高嶋谦一合编《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三书。 五、专门性质的甲骨文通检索引工具书的编纂 是指与甲骨学商代史专门内容有关的检索书,这类工具书的编纂,较早者有曾毅公编《甲骨地名通检》,是第一部专门关于甲骨文中地名的通检索引书。香港饶宗颐和沈建华编《甲骨文通检》,是此方面后出的又一部重要工具书。 (原载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五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8月)
注释:
[1] 参见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62-63页。 [2] 姚孝遂:《〈殷虚卜辞综类〉简评》,《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 [3] 参见刘钊执笔:《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收入姚孝遂主编:《中国文字学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54-358页。 [4] 参见上揭刘钊:《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中国文字学史》第357页。 [5] 参见上揭刘钊:《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中国文字学史》第353页。 [6] 裘锡圭:《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下),《书品》1990年第1、2期。 [7] 李宗焜:《〈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删正》,《大陆杂志》第94卷第6期,1997年。 [8] 刊《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 [9] 参见宋镇豪:《甲骨文九十合书例》,《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 [10] 参见宋镇豪:《试论殷都的记时制度》,《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 [11] 见裘锡圭:《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附录《释万》,《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辑。 [12] 见饶宗颐:《殷代日至考》,《大陆杂志》第5卷3期,1952年。 [13] 见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下册,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11月,第1203页。 |
|
本站 | |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 |
相关文章: |
首页|先秦史研究室|甲骨学殷商史学科|挂靠机构|学术动态|学术论坛|学术资源|联系我们|管理中心 电话:86-10-85195827/85195842|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邮编: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请使用IE6.0浏览|建议分辨率800*60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