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简介
   
 摘自科学出版社网站
2005-03-07 23:29:49 阅读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全十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第一卷 甲骨文字研究及殷契余论

定价:¥132.00,开本:16开,字数:126千字,页数:468页

《甲骨文字研究》初版本1931年在上海出版。作者开创了为探讨古代社会的实际而研究古文字的道路,本书是他研究甲骨文的第一集子。1952年作者曾加增删,写了《重印弁言》,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61年作为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专刊》甲种第十号,由科学出版社重印。作者曾把1934年出版的《古代铭刻汇考古》中的《殷契余论》与《古代铭刻汇考续编》的有关文章汇集在一起,统称《殷契余论》;1972年作者发表了《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现将这两种著作一并编入本书。我们作了校勘、注释,更换了书中不甚清晰的拓片。

第二卷 卜辞通纂

定价:¥210.00,开本:16开,字数:197千字,页数:633页

本书初版本1933年在日本东京印行。作者为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整理、研究甲骨卜辞的新体系,本书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1958年作为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研究专刊》稿,作者加了一些校语和注释,在文字考释方面吸收了专家的一些意见。科学出版社的编辑加工记录,经作者逐条审阅后,或作校勘,或作注释;并重编了索引。在专家们的协助下,对一些不甚清晰的拓片及照片,或更换新拓,或附摹本。附有摹本的各片,在《考释》中该片号之旁著△符号。现在增补了校勘和注释

第三卷 殷契粹编

定价:¥240.00,开本:16开,字数:244千字,页数:781页

本书是郭沫若考释甲骨的专著之一,在《卜辞通纂》的基础上,运用更多、更重要的甲骨资料,来进一步阐述殷代的社会制度。1937年初版于日本东京的文求堂书店,印数不多。1965年作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专刊甲种每第十二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编写索引。此次出版,我们校改了部分文字和索引。为保存郭老手迹,原书中对某些文字的书写和隶定,作者生前未作校改,影印时一仍其旧。

第四卷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商周古文字类纂

定价:¥190.00,开本:16开,字数:251千字,页数:453页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是郭沫若研究金文最早的一个论集,1931年由大东书局石印手稿本。1954年作者曾略作删改,增加附录,由人民出版社排印出版。1961年作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这专刊甲种每第七号,由科学出版社重印。本书为作者研究金文的初步成果,有不少新颖的见解和预见,如对戟的形制的设想已为后世考古发掘所证实。《商周古文字类纂》是郭沫若先生编纂的一部古文字工具书,1944年著于重庆,生前一直未发表。19991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此次我们将《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和《商周古文字类纂》两种著作一并编入本卷。为保存郭老手迹,原书中偶有的笔误或某些古文字的隶定,作者生前未作校改,影印时一仍其旧。

第五卷 金文丛考

定价:¥190.00,开本:16开,字数:201千字,页数:873页

本书初版本1932年由日本文求堂书店影印,凡四卷,收论文11篇。1952年作者曾修订、改编,将初版本和日本文求堂1932年出版的《金文余释之余》、1933年出版的《古代铭刻汇考》、1934年出版的《古代铭刻汇考续编》中有关金文的部分合为一书,并增写《重印弁言》。195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编入本卷时,我们作了校勘、注释。为保存郭老手迹,原书中对某些文字的写法,作者生前未作校改,影印时一仍其旧。

第六卷 金文丛考补录

定价:¥180.00,开本:16开,字数:114千字,页数:473页

本卷是《金文丛考》的《补录》,收录论文三十二篇。内容包括郭沫若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有关青铜器铭文的考释文章,以及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量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所作的考释。编入本卷时,我们作了校改,更换了原稿中不甚清晰的拓片及照片。

第七卷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

定价:¥230.00,开本:16开,字数:238千字,页数:654页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由郭沫若编著,是青铜器及铭文研究的划时代之作,对研究周代金文极具参考价值。1932年,作者编成《两周金文辞大系》,由日本文求堂书店影印出版。其后经过整理和补充,又成《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193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第一次做成两周铜器的参考图谱。另著《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936年由日本文求堂书店出版。1957年,作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专刊甲种第三号,将二书合一,名为《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此次编入本卷的是《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图录部分,包括图编和录编。图编专辑器形,录编专辑铭文。我们作了校勘、注释,增补了个别拓片并更换了原稿中不甚清晰的照片及拓片。

第八卷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

定价:¥260.00,开本:16开,字数:203千字,页数:538页

编入本卷的是《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的考释部分。作者开创性地创立了标准器断代法,并按年代和国别分类,将“一团混沌”的传世青铜器,第一次变成完整的体系。使著者的青铜器铭文,既成为有系统的编年史料,又成为有系统的国国别史料。我们作了校勘、眉批。为保存郭考手迹,原书中对某些文字的写法,作者生前未作校改,此版一仍其旧。

第九卷 石鼓文研究、诅楚文考释

定价:¥130.00,开本:16开,字数:103千字,页数:344页

《石鼓文研究》初版本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人民出版社重印。1959年作者为第三版写了小引。这次校勘了个别字,补正了附图的比例尺。《诅楚文考释》发表于1947年。现在作了校勘。我国传世的石刻文字以《石鼓文》为最早,稍后有《诅楚文》,都是东周时期秦的刻石。作者分别考释了这两种刻石的文辞,并考证了它们的年代。现在把这两种著作汇为一卷。作者在《石鼓文研究》中发表了明代安国所藏宋拓"先锋本"《石鼓文》,使最善拓本得以流传。《诅楚文考释》是据“元至正中吴刊本”《秦诅楚文》写定的,现将这个刊本影印于文末,以便参阅。

第十卷 考古论集

定价:¥130.00,开本:16开,字数:118千字,页数:411页

作者在考古学方面的著作,除本编前九卷所收的七部专著之外,尚有散见于书刊的文章。1973年科学出版社辑得三十余篇,经作者同意,编成《考古论集》书稿。在本卷编辑过程中,以将作者生前编入其它作品集的有关篇章补入书稿,并增收了郭沫若故居藏品中的有关题跋和近年发现的部分佚文。本书共39篇,包括作者对中国考古学的论见、关于古文字和关于古文物三部分。每一部分按写作年月排序,第二、三部分依古文字材料和古文物的年代序列。在校勘、注释外,补入了必要的图片。各篇之末,注明据以编入的书刊名称或其它出处。全书由梁天俊抄。

编辑:刘源
[发表评论] [文章回顾] [收藏本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