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兰教授在历史所做《饕餮纹的发展及其意义》的学术报告

撰稿:王泽文

原载:http://www.xianqin.org/xr_html/articles/bugao/1249.html

艾兰教授在学术报告会上与本所学者交流看法(张翀 摄)

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上午,国际汉学家、美国达默思大学(Dartmouth College)教授艾兰(Sarah Allan)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作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宋镇豪研究员主持。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研究员到会,先秦史研究室全体研究人员及思想史、明史研究室部分研究人员、学生及访问学者参加。

艾兰的报告题目是《饕餮纹的发展及其意义》。

报告首先简要回顾了西方学者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商代以前)纹饰研究的历史。

中国古代青铜器在西方引起兴趣,首先是由于其艺术价值,其中纹饰的研究受到特别的关注。对纹饰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纹饰的演变规律和发展序列,另一个是这种纹饰在艺术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特殊的意义。限于历史条件,当时的研究主要基于传世品。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是相关研究的先行者。他对纹饰作了类型学的统计分类,以期揭示器体纹饰组合的规律,他得出了纹饰如饕餮纹是由写实向分解的抽象几何形纹发展的假说。后来罗越(Max Loehr)等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对高本汉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同时构建了殷商青铜器纹饰五种型式先后相承的新序列。但罗越的观点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他把自己建立的序列都归于殷墟期,这已为后来的考古学所突破;二是他设想商代充分发展的饕餮纹饰艺术源于新石器彩陶抽象的几何图案。与商代成熟的写实艺术来自于几何图案之说相伴生的一个重要论点就是,这种艺术不具有任何象征的或图像的意义。罗越认为,商代青铜器上的纹饰没有任何确定的意义——如宗教的、宇宙论的、神话学的、以及任何见诸文献的某种意义,从艺术上看,饕餮纹复杂多变,也无法看成是某种特定的动物或神的表现。罗越的弟子如白克礼(Robert Bagley)等人也认为商代青铜器的纹饰是纯粹的图案艺术,各个母题并无特殊的象征性。对如何认识饕餮纹和其他青铜器纹饰意义的问题,在西方学者间曾引起很大的兴趣和争论。艾兰回顾了她自己过去在《龟之谜:商代神话、祭祀、艺术和宇宙观研究》一书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她从对神话和神话思维的性质的思考出发,对原始艺术(艾兰曾称之为神话艺术)的特性提出了一个假说。她认为,神话的特征在于能够有意突破自然现实世界的界限,达到超越于现实之外的世界,而原始艺术,要达到这另一个世界,需要利用能够表达另一个世界的语言,比如有意背离日常的逻辑,以显示超越现实的意义。原始艺术的纹饰母题直接出自宗教信仰的结构,这种纹饰只暗示那些也见于神话的主题,并不加以描绘。把不同动物的特征组合在一起,并且任意扩大缩小、颠倒方圆而形成的青铜器上的纹饰,就是这种原始艺术的表现之一。

随后,报告介绍了David Lewis-Williams与David Pearce的著作《Inside the Neolithic Mind: Consciousness, Cosmos, and the Realm of the Gods》(艾兰译为“新石器时代的心理”)利用人类学、脑神经学理论对原始宗教和艺术所作的新的阐释,并结合书中有关论点对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中的饕餮纹饰作进一步的探讨。

推荐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