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编》新缀四则【张军涛】
张军涛
河南大学古汉字研究所
第一则 [A:3.0.0379+B:《甲编》1063(《合补》4856)]+C: 《甲编》1084(《合补》2843)
A+B为陈逸文缀合[①],我们在此基础上加缀C。A、B、C三版均为第三次发掘所得,同出于横十三·二五乙[②]。A+B与C均属右腹甲残片,C上边缘与B下边缘密合,B、C两版实是沿兆枝而断裂,B版左下角尚存兆枝余绪,B、C两版右边竖向较平直处实为该卜兆之兆干所在。A+B与C上卜辞书风一致。A+B与C缀合后,使得“癸亥”日卜旬辞几近完整,同时,得知A+B+C版为右后甲跨第四道盾纹之中间部分。
第二则 [A:《甲编》1091(《合集》16775)+B:(《甲编》1101+《甲编》1079)《合集》16840]+ [C:《甲编》1108(《合集》19744)+D:3.0.0362+E:《甲编》1095(《合集》16687)]
A+B为蔡哲茂缀合[③],C+D+E为陈逸文缀合[④],我们将A+B与C+D+E缀合。A、B、C、D、E均为第三次发掘所得,同出于横十三·二五乙[⑤]。A+B与C+D+E拼缀处密合,缀合后其盾纹接续。B左上边缘为中甲与右前甲结合处之齿纹。A+B与C+D+E上卜辞书风一致,均有宾组常见贞人“争”的卜旬辞,兆序皆为“三”。
第三则 [A:《甲编》1141(《合集》16700)+B:《甲编》1814(《合补》936)]遥缀C:《甲编》1121(《合集》16350)
A+B为陈逸文缀合[⑥],我们在此基础上遥缀C。A、B、C三版均为第三次发掘所得,其中,A、C两版均出土于横十三·二五乙,B版出土于横十三大连坑与大连中[⑦]。A+B属左首甲,C属右首甲。其上卜辞字体大小、书风一致,各有一个兆序“三”。A+B与C遥缀后,左、右盾纹对称分布,符合首甲第一道盾纹的生理结构,左、右首甲上的卜辞及兆序亦大体对称布局,符合首甲卜法、文例之通例。
第四则 《合集》16652遥缀《合集》11485遥缀《合集》16639遥缀第一则遥缀第二则遥缀第三则
《合集》16652即《甲编》1078,出土于横十三·二五乙[⑧],从其右边纹理及下部盾纹知,其属跨第五道盾纹傍中缝的左尾甲。《合集》11485即《甲编》1114+《甲编》1156+《甲编》1289+《甲编》1749+《甲编》1801,其中,《甲编》1114+《甲编》+1156《甲编》1289出土于横十三·二五乙[⑨],《甲编》1749+《甲编》1801出土于横十三大连坑与大连中[⑩]。从《合集》11485中部盾纹、左部盾纹、左部自然边及下部齿纹的布局知,其属左后甲跨左甲桥右下部的一部分。《合集》16639即《甲编》1146+《甲编》1107,出土于横十三·二五乙[11]。从《合集》16639右下部盾纹及左下部仅存少许盾纹知,其属右后甲傍第四道盾纹跨右甲桥左下部的一部分。各版在腹甲上的位置如下图(60%)所示:
该缀合各版均为第三次发掘所得,其上皆有贞人“争”之卜旬辞,兆序均为“三”,书风一致。从兆序皆为“三”,知该缀合为一套卜旬龟甲之第三版。该缀合示意图所用腹甲结构源于《花东》175,是《花东》175的拓片经反相处理,去除其上卜辞及卜兆等信息后的结果。《花东》175腹甲长32.2厘米,宽23.9厘米[12]。由此可知,《合集》11485等残片所在的腹甲,就其尺寸而言,与《花东》175相当,属殷墟发掘所得卜用有字腹甲之较大者。
(缀合得到王蕴智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①] 陈逸文:《<甲编>缀合26例》第5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网站,2014年3月6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3803.html
[②] 石璋如:《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丁编》,198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93、94页。
[③] 蔡哲茂:《甲骨新缀二十七则》第十三组,《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6年第四十六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第24、25页。
[④] 陈逸文:《<甲编>缀合26例》第7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网站,2014年3月6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3803.html
[⑤] 石璋如:《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丁编》,198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93~95页。
[⑥] 陈逸文:《<甲编>缀合26例》第8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网站,2014年3月6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3803.html
[⑦] 石璋如:《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丁编》,198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95、96、140页。
[⑧] 石璋如:《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丁编》,198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94页。
[⑨] 石璋如:《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丁编》,198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95、97、103页。
[⑩] 石璋如:《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丁编》,198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140、142页。
[11] 石璋如:《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丁编》,198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96、95页。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花园庄东地甲骨》第六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