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試綴第61-65則(附)【楊熠】

甲骨試綴第61-65則(附)

楊 熠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第六十一則

A:合集16355正(乙7187)+乙補1986

B:乙3884

C:乙補3707

說明

A版爲林宏明先生綴合,見其《甲骨新綴第628例》[1]。今將B與C相綴,可補足“若”字[2],並與A版遙綴。

第六十二則

A:合集6990反甲(乙6582)-合集3895反(乙5778)

B:乙5829

說明

A版爲林宏明先生綴合。合集6990將乙6581和乙6646遙綴,林先生指出“合6990甲乙是否是一版之折,有待驗證。且即使爲一版之折,合6990兩版的綴合位置肯定是有問題的”[3]。筆者在合集3895反(乙5778)下方加綴乙5829。

第六十三則

正面

A:乙補4426

B:合補1666正(乙2623)+乙補2215+合補5503正(乙2711)

C:乙補6143

D:合集16467正(乙2535)+乙補2142+無號甲

反面

A’:合集2251(乙4599)

B’:合補1666反(乙2624)+合集9847(乙2633)

C’:合集16474(乙7141)

D’:合集16467反(乙2536)

說明

B版應爲史語所舊綴。D版爲林宏明先生綴合,見其《甲骨新綴第626例》[4]。筆者將A、B、C、D四部分綴在一起。關於B版中的合補5503正(乙2711),蔡哲茂先生已指出它與合補5503反(乙2712)並非一版之正反關係,且合補5503反(乙2712)與合集18194爲重片[5]

綴後正面右前甲上有一組自下而上“一二三四”的兆序,即張秉權先生所分的“丁式”。張先生說:“這一式的行式,在牛胛骨上,是很多的,但在龜腹甲上[6],却很少見,我們所能找到得例子,實在很少,而且只是在甲橋部分,才發現有這一種現象……”[7]本則綴合可爲該式添前甲上一例。

綴後反面可補足一組對貞卜辭“貞:王其㞢(有)乍(作)(憂)。○貞:[王]亡乍(作)(憂)”。

第六十四則

A:[合集1821正(丙436)+乙7633+合集1749正(乙7870)+合集19127正(乙7873)+乙補6539]-乙4134

B:乙4190

說明

A版是在丙436基礎上加綴數版而成,應爲史語所舊綴。從史語所“考古資料數位典藏系統”中的照片(R044461)來看,左甲橋位置的乙4134被放在一旁作爲遙綴處理,而《殷虛文字丙編摹釋新編》(簡稱《摹釋新編》)則認爲可以實綴(見下圖)[8]。筆者認爲從部位、兆序、卜辭對貞等諸多因素考慮,應改作遙綴如上。舊綴中還包括合集17257正反(乙6945、乙6946)+合集10356(乙7494),從尺寸、鑽鑿等方面來看,筆者認爲它們與A版並非一版之折。

今在左甲橋下部加綴B版,可補足一組對貞卜辭“貞:㞢(侑)于娥。○ C:\Users\YangYi\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造字-勿.jpg (勿)㞢(侑)于娥”。以往諸家釋文均認爲左側一辭較右側簡省,即“㞢”字之後再無他字,現在看來並非如此。

《殷虛文字丙編摹釋新編》丙436摹本局部

第六十五則

正面

A:合集7587正(乙7399)+乙補7257

B:合集13677正(乙5587)

反面

A’:合集7587反(乙7400)+乙補7258倒

B’:合集13677反(乙5588)

說明

A版爲林宏明先生綴合,見其《甲骨新綴第807例》[9]。今據部位、齒縫、殘字等因素加綴B版。

合集7587正拓本上“王”字左上方有兩道白色拓痕,《合集釋文》《校釋總集》和漢達文庫都釋作兆序“二”,但這是一版右後甲邊緣位置的殘片,兆序一般不會刻在此處。核對照片及《乙編》拓本(見下圖),可知這裡實際並無刻痕。“王”下殘字舊多釋“伐”,《合集》在著錄時應即據此將該版收在第一期“戰爭”類中。通過本則綴合可知該字實爲“弗”。

附:林宏明先生舊綴一則

正面

A:合集9783正(丙282)

B:乙補2852

反面

A’:合集9783反(丙283)

B’:乙補2853

說明

筆者在《甲骨試綴第56-60則》評論區留言“丙282(丙283)+乙補2852(乙補2853)”(2018年11月26日)。後蒙林宏明先生告知,他以前曾做過這兩版的綴合,但查核實物後得知是錯的。

從折痕、鑽鑿、兆序、反面占辭等方面考慮,筆者認爲林先生此綴並無問題,當可成立。乙補2852(乙補2853)在折後受到嚴重剝蝕(如反面的孔洞和灼痕),這在網站所公佈的照片中屢見不鮮,或許即因此影響到實物驗證的準確性。

《摹釋新編》指出“丙編拓本漏拓13.0.17473此片,今據乙8382重摹”[10],上方正面拓本即從乙8382中截取補足。

此綴林先生早年即已完成,因故未能發表,但綴合之功仍當在林先生。筆者不敢掠美,謹借此機會將其公佈,希望綴合能有再次接受檢驗的機會。

 

(綴合得到李發師的指導與鼓勵,謹致謝忱。)

  1. 林宏明:《甲骨新綴第627-629例》,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6年4月15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6235.html
  2. 乙補3707上似乎還能看到“取”字殘劃,核對照片也不甚清晰。
  3. 林宏明:《〈殷虛文字乙編〉新綴十五例》,《紀念王懿榮發現甲骨文11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中國福山),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8月,第271頁。
  4. 林宏明:《甲骨新綴第623-626例》,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6年3月31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6204.html
  5. 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之“《甲骨文合集補編》重片號碼表”,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8月,第113頁。關於甲骨重片與校重的界定,筆者讚同林宏明先生的觀點,“重片應是指同一本或同一系列的甲骨著錄書,在不同的著錄號中出現了一版甲骨的共同部分。而‘校重’則是指出上述的著錄情況”。請參看林宏明:《談甲骨重片與甲骨著錄的一些問題》,《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第385-387頁。
  6. 引者按:張秉權先生所論主要依據YH127坑的龜腹甲材料而言。2003年出版的《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所收花東子卜辭龜腹甲中亦不乏其例,孫亞冰先生曾有統計,請參看氏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例研究》附表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3月,第299頁。筆者則對賓組龜腹甲上此類排列形式有一統計,另見他文。
  7. 張秉權:《卜龜腹甲的序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8本上冊,1956年;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17冊,第31頁;又見氏著《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9月,第166-167頁。
  8. 張惟捷、蔡哲茂:《殷虛文字丙編摹釋新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9月,第358頁。
  9. 林宏明:《甲骨新綴第807例》,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8年11月20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1041.html
  10. 張惟捷、蔡哲茂:《殷虛文字丙編摹釋新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9月,第531頁。

推荐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3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