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20周年国际甲骨学研究经验交流会举行

http://www.cssn.cn/zx/bwyc/201906/t20190630_4927310.shtml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的刻苦努力,甲骨学已成为一门显学。6月28-29日,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20周年国际甲骨学研究经验交流会在烟台举行,与会学者交流甲骨学研究经验并就如何普及甲骨学研究成果展开交流研讨。

山东省原副省长、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谢玉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王宇信,王懿荣第五代玄孙王岱坚等分别致辞。

王震中在致辞中表示,120年前,即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古董商带来的“古董”(或传为中药的“龙骨”)上刻有“行列整齐”的文字。文字学造诣极高的他认为这些文字“确在篆籀之间,乃畀以重金”收买,成为甲骨学史上第一个鉴定并有意识收藏甲骨文的人。王懿荣发现和购藏甲骨文,奠定了国际性学问甲骨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被海内外学者尊崇为“甲骨文之父”。 120年来,正是由于甲骨文的发现改写了中国文明史。在20世纪20年代,曾有人提出“东周以上无信史”。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孔子也曾感叹说:“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之所以能产生这样一些议论,其根本原因是“文献不足”。1899年甲骨文发现至今,出土了15万片以上甲骨文,这是商朝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存,也是研究商代历史文化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借助于这些资料,包括王国维在内的前辈学者们,通过将地下出土的甲骨文文字资料与地上传世的文献资料相结合的“两重证据法”的研究,不但证明了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的记载是可信的,而且还可间接证明《史记·夏本纪》也不是空穴来风。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致辞。

王震中认为,中华文明是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明,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经金文,到战国文字,再到秦汉以来的篆书、隶书、楷书等发展演变,中国文字与典籍既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载体和重要保证,为实现国家统一和多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名誉会长王宇信致辞。

王宇信表示,自120年前甲骨文被王懿荣发现以后,甲骨学研究已经历发展道路上的草创时期(1899-1928)、发展时期(1928-1937),深入发展时期(1949-1978)和全面发展时期(1978-1999)的百年辉煌。新世纪以来,以“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为标志,甲骨文研究进入政府推动的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新阶段,该阶段的甲骨文研究以破译文字为抓手,实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将推动甲骨学各研究领域继续深入发展,从而使甲骨文传承的中华基因,通过驱动性转化和创新式发展,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王懿荣第五代玄孙王岱坚致辞。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王懿荣甲骨学奖颁奖仪式,河南大学教授王蕴智、清华大学教授黄天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定云分别获奖。

王懿荣甲骨学奖颁奖仪式。

清华大学教授黄天树、河南大学教授王蕴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定云获奖。

在经验交流会发言阶段,韩国庆星大学校教授河永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常玉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定云、河南大学教授王蕴智、清华大学教授黄天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胡振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彦民、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主任徐义华等学者分别发言。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威海市甲骨文学会、烟台市福山区王懿荣甲骨学研究会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韩国釜山大学、日本福冈国际大学等近百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刘鹗、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胡厚宣等甲骨学先辈后裔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韩国庆星大学校教授河永三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常玉芝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定云发言。

河南大学教授王蕴智发言。

清华大学教授黄天树发言。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彦民发言。

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义华发言。

推荐阅读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