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商朝——商朝的时间与空间”讲座简报
2021年4月26日下午,由古代史研究所党委工会主办,古代史研究所青年小组、先秦史研究室承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活动暨青年学术论坛第三讲——“梦回商朝——商朝的时间与空间”在中国历史研究东裙楼举行,主讲人是孙亚冰,与谈人为刘源。 参加讲座的来自先秦史、秦汉史、社会史、历史地理研究室和社科院大学、北京大学的老师同学。
讲座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商朝的时间,介绍商朝的历法以及对年、月、季、旬、日、时的记录方法,赞同商朝实行大火历、为阴阳合历、月首在夏历五月的说法;记录年的方法有惟王数字祀、惟数字祀、今岁、来岁、今数字岁、今数字年等;记录月的方法有数字月、月名等,“十三月”“十四月”是年终置闰的表现,正月食麦的礼俗延续至后代,月有大、小月之别;“生月”的说法反应了视月亮圆缺为月之生死的观念;商代只有春、秋两季;商代实行的“旬”,类似今天的“周”或“星期”;记录日的方法主要用天干地支;商人实行分段计时,有些时段名称来源于商人的社会生活,计时工具有圭表和滴漏。
第二部分是商朝的空间,介绍了商人的空间观以及不同文化在空间上的交流。商人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又以自我为中心,称中商、大邑商,周围是四土或四方,四方有四方神,四方来的风有风神,殷人尊东北位。商人足迹不局限于黄河流域,根据考古学文化分析和文献记载,可将其分为直接控制区、商文化分布区和商文化影响区三个部分。大邑商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和多元的都城,殷墟出土的铜镜、铃首剑、有銎斧、车马及其饰件等反应了中原地区与西北乃至欧亚草原地带的文化交流。殷墟出土的晋陕、豫中南、湖北、江西、湖南、江浙等地的地方性陶器,则是人群向商都迁徙的折射。殷墟54号高级贵族墓墓主“亚长”的锶同位素鉴定结果显示,“亚长”来自东方或南方,说明大邑商确为“移民”城市。大邑商与周边地区通过战争、贸易等手段,实现资源、技术交流和人员流动,商文化汲取周边文化养分,得以飞速发展,成为了真正的“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讲座结束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讲人回答了商族起源地、商代气候与季节关系、商代地名考证方法、商代政治制度以及月名、虎方、原始瓷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