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学” 传承正当其时——关于全国甲骨文全息性整理与研究的思考[转]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强调要重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确保这些学科有人做、有传承。

笔者近十多年来主持了旅顺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山东博物馆、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等16批殷商甲骨文藏品的整理著录,深感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启动全国甲骨文的全息性整理与研究,落实甲骨文遗产抢救性保护措施,全面推动甲骨文的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历史教育,促进中华文明根脉的探索寻绎,确保“绝学”不绝,“冷门”不冷,是其时也。

积十年之力编著甲骨文总集

在笔者看来,做好全国甲骨文全息性整理与研究,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要重视文理结合、打破界际,多学科、多部门、多单位、同方向、开放式协同攻关。强调甲骨文整理、著录与研究的一体性和系统性,展示甲骨学科的专业特色与创新路径。

第二,要对全国甲骨藏品数量展开全面清查统计,掌握甲骨流传与现藏信息,以及甲骨文物级别标识等。据统计,全国公家单位收藏甲骨文1700片以上的有11家,200—900片的有13家,60—199片的有12家,这36家中,已整理著录或正在整理著录的有12家,占33.3%;整理不到位的有5家,占13.9%;有待整理著录的有19家,占52.8%。至于民间收藏情况的摸底调查,也不容忽视。责任在斯,时不待人,早一天完成整理,就可能避免某些意想不到的损失。

第三,要制定统一的全国甲骨文全息性整理标准。必须严遵文物保护规则和科学规范的专业技术,思路、步骤与方案、方法上应与时俱进、知往引远,在全面总结甲骨文发现与研究120多年来的正负经验与学界共识基础上制定。统一标准包括十个方面:(1)甲骨来源信息、数量统计、甲骨现藏“身份证”、尺寸测量、真伪鉴定、材质辨别、碎片拼缀、涂朱填墨情况、钻凿形态、甲骨文物级别鉴定登记与科学保护技术;(2)甲骨正反侧多个面的高清晰电子彩照拍摄;(3)甲骨墨本传拓;(4)规范的甲骨摹本制作与准确无误的甲骨文字摹写;(5)甲骨释文与相关文字考释;(6)甲骨卜辞组类区分与分期断代;(7)甲骨文内容分类与著录编序;(8)甲骨来源、著录、缀合、文字等检索表据;(9)重要甲骨片的数字化三维建模、甲骨文字笔道微痕观测等;(10)甲骨文大数据信息集成与共享规则。

第四,甲骨文全息性整理与研究的一体性和系统性。这主要体现在重视包括甲骨文物保护方法、甲骨文墨拓裱装的无形文化传统技术传承,高清晰正反侧面甲骨照片拍摄,甲骨摹本制作,以及真伪鉴定、材质辨别、碎片缀合、组类断代(特别要重视甲骨文考古地层层位与其他出土品关系的年代考订)、甲骨释文、文字考释、甲骨字表与词谱、内容分类、各种检索表等甲骨学科全领域的架构方面。

第五,在创新开拓方面,要重视甲骨文三维建模数字化信息提取、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构建与甲骨文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研发等。鉴于过去《甲骨文合集》从编选到出版,前后花了26年时间,还仅仅是主要采选拓本著录,而非全息性整理,故新时代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拟定10年期限较妥。

推动甲骨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

全国甲骨文全息性整理与研究的终期成果与预期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编纂融学术研究与资料著录为一体的大型甲骨文总集,在严格尊重知识产权的指导原则上,大致以藏品单位为单元,采用分集分卷形式推出,使甲骨文中华古文化遗产尽量齐整地公布于世,各收藏单位又有各自专享权,既有利于完善保存三千年前古文明瑰宝的可贵信息,又有助于甲骨文殷商史的研究,便于揭示甲骨文的时代价值,促进甲骨文知识展示与活化利用。

二是确定甲骨著录范式。各收藏单位的甲骨要全部彻底一片不落地著录,甲骨著录应实现照片、拓本、摹本、释文、检索(含文字检索及藏品著录表、缀合表等)五位一体。甲骨彩照图版要有甲骨正反侧多个面,按实物原大刊出。凡缀合甲骨,亦按原大刊出。甲骨拓片包括有字甲骨的正面与反面。摹本要有相关甲骨的缀合图版。无字碎骨及有伪刻的真甲骨片,可作为附录全部收编。

在甲骨图版编次排序方面,贯彻“分期断代,按字体别其组类,再按内容次第排序”的原则。在甲骨组类及分期断代方面,妥善处理学术界存在的争议,既留意于传统“五期说”之间的承启关系,又尽可能兼顾甲骨组类区分,并揭示在整理研究中的新知新获。每一组类甲骨的排序,内容大致按世系、王事、呼命往来、人物职官、地理交通、经济贡纳、田猎、农事、渔牧、宗教祭祀、灾异梦幻、疾病医疗、刑狱、军事战争、诸侯方国、气象、天文历法、卜旬、卜日、卜夕、卜法、其他、文字、干支表、习刻等进行编次。

甲骨释文兼及新著录号与馆藏号对照、以往著录情况、甲骨材质辨识、涂朱填墨与钻凿形态,甲骨释文还附入简释、同文例残辞互补及甲骨碎片拼合信息与拼缀图片等内容。检索表可方便检索原馆藏号、著录重见及甲骨缀合、甲骨材质、分期断代、字体组类等诸项信息。

三是建立权威的、接地气的、有计算机专业技术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甲骨文大数据信息处理共享平台,研发甲骨文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详细规划制订甲骨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指南,包括各类数据标准和采集技术方案,如甲骨照片、传拓墨本拓片、摹本各类图像电子扫描标准,三维数据采集标准,表单数据标准,及时汇总整合所有甲骨文献信息,达成社会共享资源。

四是通过大项目的实施,加强全国甲骨学科建设,积聚甲骨文专业人才,尤其要着力培养一批懂得文字学、甲骨学、历史学、考古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知识技术的复合型甲骨文研究人才。

总之,全国甲骨文全息性整理与研究,旨在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全面彻底保护性整理全国重点单位所藏全部甲骨文,编著出版融学术研究与资料著录为一体的甲骨文总集,既有助于探索三千年前古文明瑰宝的奥秘,也使其中蕴含的可贵历史文化信息得到很好保护与传承;二是推动甲骨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即在整个整理过程中,就如当年《甲骨文合集》的整理编集一样,同时也成就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图片

△宋镇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甲骨文、古文字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1997年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议专家,教育部暨国家语委“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国家“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平台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资料、云平台主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专家组成员。主持完成国家文物局委任中央部门项目“海外殷墟甲骨文收藏调查及俄藏甲骨文墨拓”。国家档案局与国家文物局委托申报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甲骨文世界记忆名录”文本担纲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山东博物馆珍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分课题“天津博物馆藏甲骨文的整理研究”等。

主要著作有《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中国法书全集·第一卷·先秦秦汉》《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云间朱孔阳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殷墟甲骨拾遗》《笏之甲骨拓本集》《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符凯栋所藏殷墟甲骨》《夏商风俗》《绘园所藏甲骨》等。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新1—10辑)等。

专著《夏商社会生活史》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及历史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百年甲骨学论著目》(1999)获历史研究所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商代史》(全11卷,2010—2011)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凤凰网·凤凰卫视·岳麓书院“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史部)优秀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2011)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2014)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二等奖。《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2016)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殷虚书契四编》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重大科研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4日“绝学回响”版。

推荐阅读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