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甲骨专题报告”简报

“故宫甲骨专题报告”简报

郅晓娜

2021年6月8日上午,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组执行负责人王素研究馆员,以及项目组成员杨杨副研究馆员、韩宇娇副研究馆员、焦东华副研究馆员、李延彦副研究馆员、陈鹏宇副研究馆员、见骅馆员、杨安馆员等一行八人,到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进行学术交流,并为我们开展了一场内容丰盛的“故宫甲骨专题报告”。

本次专题报告会由先秦史研究室郅晓娜助理研究员主持。

首先,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刘源研究员致欢迎词,并介绍先秦史研究室的成员以及研究情况。先秦史研究室现有在职人员10人,近几年退休3人,调出2人,主要以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铜器铭文和两周史研究为核心工作。

随后,郅晓娜助理研究员介绍“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组执行负责人王素研究馆员的基本情况,并委托王素先生介绍其团队成员。王素先生首先对受邀来中国历史研究院开展学术交流致以谢意,他指出做集体项目的诀窍就是要广结善缘,不同的学术团队之间要增强学术交流。接着按照年龄顺序逐一介绍其项目组成员焦东华、杨杨、韩宇娇、李延彦、陈鹏宇、杨安、见骅等人的基本情况。此后,“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项目组成员依次做专题报告。

杨杨的报告题目是《故宫甲骨的学术价值》,主要从学术史方面对故宫甲骨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杨杨首先介绍了“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与研究”的立项情况和主要课题组成员,接着介绍了故宫所藏甲骨的来源情况和数量统计,展示了许多甲骨整理过程中的珍贵照片资料,最后对故宫甲骨的主要藏家的人物事迹进行了历史考证。故宫甲骨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公家调拨,二是私人捐赠,三是院方收购(含没收)。其中调拨的主要是明义士旧藏,私人捐赠包括马衡、李绍白、夏锡忠、薛贵笙等。故宫甲骨整理前,冠有文物号的甲骨总计4735片,其余均冠以资料号,没有单片编号,并且小片较多,全部堆放在一起,所以数量不清。经过几年的艰苦工作,现已完成全部甲骨的清点工作,所有甲骨均已获得妥善保管。故宫藏甲骨谢伯殳、马衡、明义士三人藏品原有相应旧著录,即《殷墟遗文拓本》、《甲骨刻辞拓本》、《殷墟卜辞后编》。其中流传情况最复杂、著录次数最多者为《凡将斋》。院藏甲骨最大宗也是最有价值者,是明义士旧藏。在整理甲骨的过程在还有许多新发现,可以对甲骨收藏史进行诸多补充,比如我们发现了马衡甲骨的旧拓本《甲骨刻辞拓本》,以及内容与《凡将斋甲骨拓本》高度重合的《磻蜚所藏甲骨》拓本(藏于南开大学图书馆)。

见骅的报告题目是《故宫博物院的甲骨收藏与整理》,从库房整理者的角度对院藏甲骨的数量进行了详细介绍。见骅首先介绍了院藏甲骨现在的统计情况。故宫博物院藏甲骨类在帐文物4740件,减去2件马腿骨化石刻辞,文物帐上甲骨实际4738件。未编入文物帐的甲骨,作为资料,共编139个分号,这些文物保持了它们进入故宫时的原始面貌,呈匣呈包,每匣每包内的甲骨都比较细碎,每个分号不止一件文物,多的可达千件,总计16657件。院藏总数:4738+16657=21395。接着他介绍了胡厚宣先生的统计情况(22463片),并根据胡先生留下的文物清单进行重新计算,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解释了现今统计数据和胡先生统计数据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韩宇娇的报告题目是《故宫博物院藏甲骨整理原则与方法》,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整理甲骨的三大原则。1、符合文物保管特色。主要就是为文物定名和保持藏家原状。介绍了甲骨定名的原则和以藏家为单位进行整理的方法。现已完成马衡和谢伯殳两个藏家的甲骨整理,今年能够顺利出版。2、符合文献整理规范。主要是排序规则。故宫甲骨整理,包括故宫及同源甲骨实物类整理和拓本类整理两大内容。甲骨实物的整理,先按王卜辞、非王卜辞、习刻、伪刻、无字甲骨等进行分组,再按字体进行分类,最后按事类进行分类。配套出版的拓本类整理则以原拓顺序排列,不按组类、事类等重排。3、符合学术发展潮流。列举了宋镇豪先生《“绝学”传承正当其时——关于全国甲骨文全息性整理与研究的思考》一文中列出的甲骨整理十项原则,指出故宫甲骨整理基本都符合这些原则。最后总结了故宫甲骨的整理特色:1、同片甲骨信息集中放置,1-2页放一片。2、将隶定字形放置在原形上,制作释文片,方便对照。3、为每片甲骨定名,方便检索。4、同源甲骨的收入,包括其他单位收藏的同源甲骨和其他单位收藏的同源甲骨旧拓片。

焦东华报告题目是《象外摹神——殷墟甲骨文摹写研究》,从书法的角度介绍了甲骨摹写中的三大要点。首先梳理了甲骨文摹写的现状,指出评判甲骨文摹写水平优劣的标准,是能否体现出刻辞的“古意”。而其古意体现在用笔、结构、章法等各个方面。通过丰富的摹文图片展示了摹写甲骨的三大要求。1、用笔。摹写甲骨以用笔为上,用笔贵有古意。通过不同质感的用笔区分不同组类的书风;要以气驭笔,有气自有势。2、结构。奇正相生,还原甲骨文的空间结构,细致反映契刻者所追求的形式美,是制作摹文的首要要求。3、章法。讲究势脉和隔行贯气,最大限度地还原甲骨文整体的形式美。最后总结了故宫甲骨的摹写原则:1、摹写忠实于原作。以原拓为底本,细致考察每片甲骨文笔迹形态及字体风格,最大限度摹写甲骨文书写原貌。2、对于残泐不清者,尽量参考相关资料加以补充。3、残损过甚不能识别者,仅将可辨识笔画摹出,并用虚线框起,不强行摹写。4、摹本不改变原章法的秩序与气脉。

李延彦的报告题目是《故宫藏甲骨复原缀合情况简介》。通过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旧拓本《甲骨刻辞拓本》与故宫实物的对照,对甲骨进行复原。列出甲骨复原表格,一共20余例复原,涉及50余版甲骨。另外还发现5组缀合,限于马衡旧藏和谢伯殳旧藏,皆为做摹本过程中偶得。另外还发现一片特殊形态的左背甲,它的第一脊甲很特殊,由两块龟缝片组成,异于我们常见的单独一块。

陈鹏宇报告题目是《制作故宫甲骨摹本、甲骨拓片及其他》,汇报了自己参与故宫甲骨整理的工作情况。由于库房工作严禁拍照,非常遗憾未能提供图片。自其2014年入职故宫,就参加了甲骨整理工作。先加入摹文组,在摹文组组长焦东华指导下制作摹文。焦东华对组员的训练非常严格,工作起始阶段大概50张摹本才能选出1张成品。转因工作需要,陈鹏宇调转至故宫甲骨项目拓片组。刚开始一年多时间,在拓片组组长郭玉海老师指导下进行甲骨传拓训练,拓茶叶罐、钱币、墨块等。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之后,才开始拓甲骨。他还介绍了拓甲骨的具体流程:第一步,把甲骨从库房提出,从原始包装中取出,一片一片摆好。第二步,每人分配2个板子准备传拓,用专用胶泥把甲骨固定在板子上,一板大概放8片。同时上纸,一片一片上,等第2个板子上完纸,第1个板子上的纸基本就干了,可以开始棰拓。第三步,全部棰拓完成后再一起上墨。上墨要轻要匀,一遍一遍上墨,拓包落下去要特别轻,不能有墨点,经过反复上墨,最少要上8次,才能有满意的结果。最后也是最难的一步,是把甲骨从板上拆下来,清洗甲骨背面粘的胶泥。参与项目期间,陈老师传拓3000余片甲骨。焦东华老师拓的更多。最难最大的甲骨都由郭玉海老师和何海慧老师所拓。除了介绍自己参与故宫甲骨整理的工作情况,陈鹏宇老师还介绍了自己目前正在进行的两个项目,一个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之《中国历史图录卷》春秋战国段,另一个是《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四鉴”铜器整理与研究》。

杨安的报告题目是《新见唐兰先生遗墨与其〈名始〉创作思路探微》,介绍了2016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览的三张唐兰先生手稿,即《遗墨》,并通过各种分析论证这三张手稿不是《说文注》而应是《名始》。通过手稿用纸判断《遗墨》应是唐兰在沈阳时所创作。梳理了唐兰1931年去沈阳的前前后后。根据唐兰在《古文字导论》中提到在沈阳小旅馆里用自然分类法整理古文字及计划作《名始》一书来代替《说文》这条线索,爬梳董理,论证《遗墨》不是《说文注》而应是《名始》的手稿。从《名始》现存的形式可以推断,唐兰先生当时心目中那部大书的基本样式,应是以“自然分类法”为分类标准,以最古字形作为字头,下列说解,包括字书、文献以及出土材料中学界对该字形详细考证,最后列出古文字字形以及词例。其结构与张世超先生的《金文形义通解》较类似,但涉及的内容范围要广得多。可以想见,《名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规模之宏大、编纂难度之大,即便是古文字学大发展的今天,也恐怕是很难有谁能完成的。《名始》的创作也因此而被搁置,但是唐先生对于古文字系统的理解并未停止,直至暮年时他依然在思考计划撰写类似的字书,可以作为唐兰先生系统文字学思考的一个缩影。

最后,刘源研究员做总结。非常感谢故宫的朋友们远道而来,贡献很多心得和经验。今天的报告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皇家气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底很厚,收藏丰厚,藏有甲骨2万多片。二是气象很大,以焦老师做摹本的要求为例,真是非常之高,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运气,保持神韵,这是以前学者做摹本没有考虑过的。各位先生的讲座都非常精彩,对我们研究室的人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精神享受。希望以后两家单位能加强交流,互相支持。最后预祝故宫甲骨顺利出版。

推荐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