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字旁觀之一:貞人“南殳”還是貞人“殼”?
【首發】王甲金(古文字民間愛好者)
卜辭中常見一貞人名,當即《说文》三下之字。據唐蘭氏稱該字“孫詒讓氏釋,王國維氏釋,學者多從王氏,今按當從孫氏為是。……即說文殼字”[1](本文按:《古文字詁林》6卷93頁引唐文時將改作)。由唐文可知在當時(1936)古文字學者大多將此貞人名釋作,之後學者漸轉而採用。時至今日,採用或殼之隸定者已寥寥矣。
經檢視甲骨文合集(以下簡稱《合》),該貞人名雖多刻作形(以下簡稱A型,如《合》367正、6087正、7386),然間亦有作形者(以下簡稱B型,如《合》6830、6885、6887、6896、6904、12724)。由B型字形觀之,此字的確從“南”。此外尚有A型與B型之中間形態者,如《合》6170正、6944、6485。綜合A型、B型及中間形態觀之,A型實為甲骨契刻者為圖減省刀工而將原本分開之筆劃連為一氣,致使原本之“南”字產生變形,從而導致後來各家不同之隸定。
經查“四版《金文編》校補”[2](以下簡稱《金補》)第1442字頭“”字下收有二例從“南”之字形,恰好其中一例之“南”似上述A型,另一例則似B型,可供參照。
諸相關字形臚列如下表:
南 | () | () | ||||
合378正 | 合12724 | 合806 | 合681正 | 金補1442 | 金補1442 | |
合12724 | 合6830 | 合6885 | 合6887 | 合6904 | 合6896 | |
(殻) | ||||||
合367正 | 合7386 | 合6087正 | 合6170正 | 合6944 | 合6485正 |
【文章下載】
[1] 唐蘭:釋四方之名—考古學社社刊第四期,出版日期:1936年06月。
網上可讀:
所引文獻中之古文字與隸定字形均用新圖片代替,以求清晰。
[2] 严志斌:四版《金文編》校補,2001,吉林大學出版社)。
“业余”学者能如此用心,其志可嘉。窃以为孙籀庼先生之说为是。
看到小文能刊登出来,确实很高兴。这是我的第一篇古文字小文章,今后当再接再厉。又:原稿之注1注2已合并为注释(1),注3变为(2),则现在文章里的“注3”字样应该删除,烦请刘博士帮忙处理,谢谢。
做得很細,下載學習
甲骨分期斷代方面的成果,或許對您有幫助
其实我在写这篇短文时曾经想过这个问题。我猜测,这个贞人名刻作B型的时代要早些,刻作A型的时代较晚些。
據現有研究成果,您的猜想是對的。您可以參看黃天樹師《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一書,或者參看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王甲金
從賓一類(也就是您說的B型)的那個貞人名來看,它是從“南”的,但是我想問一下,那個當那個貞人名作A型時,同時期的“南”是怎么寫的?印象中“南”和以前幾乎沒有變化,既然“A型實為甲骨契刻者為圖減省刀工而將原本分開之筆劃連為一氣,致使原本之“南”字產生變形”為什么獨體字的“南”卻沒有發生這樣的變化呢?
这个问题我当时也想过了。贞人名里的南有简化现象而独体的南没有,我认为有3个原因:1,独体南字出现频度很低,贞人名则是经常要刻的字;2,可能契刻者就是贞人本人,他觉得反正是自己名字,简化点没关系;3,“南殳”字里南字只占一半面积,刻得窄一点比较好,而简化后南确实变得比较窄了。
不宜分读,卜辞书例所无。
不太懂所指为何,是说标题里的“南殳”?这不是分读啊,是为了便于在标题中显示字
@王甲金
注(3)问题已修正。
子居曾说我是标题党,现在看来的确如此。
我看了标题,没细读,以为王同学(我也是学生)必有惊奇之论。
所以如此按语。致歉。
最近忙的不是静悄悄读书的事,对王同学的大作胡说几个字,不会有损你的仔细。
只会增加我自己糊涂虫的骂名。再次致歉。
呵呵,这篇没有什么惊奇之论,让你失望了。 这篇很简短,算是试笔。下一篇将会有点份量,或许会让你有点惊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