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校釋總集》(第三冊)校正十三則
【首發】李 發(西南大學 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研讀甲骨卜辭過程中,時時翻閱《甲骨文校釋總集》(簡稱《校釋》),獲益良多,也曾發現其中間有疏謬,先前檢出十則,作過一短劄,發表在先秦室網站[1],現將近日新獲《校釋》(第三冊)十三則校記整理出來,就正於方家。
第一則:《校釋》(第三冊)846頁:《合集》6804少“視”字,當釋作:“貞方出,勿自視下[上]。”
關於“視”字,以前一般釋作“見”,讀作“監”,裘錫圭先生釋作“視”,主要依據是新出荊門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中,“視”作,“見”作,可知甲骨文“”字當釋“視”[2]。我們同意裘先生的看法。
第二則:《校釋》849頁(第三冊):《合集》6828正第四條卜辭少“其”字,當釋作“貞旨征不其。 一 二 三 四 五”,《合集釋文》《摹釋總集》均不誤。
第三則:《校釋》(第三冊)849頁《合集》6833作“[乎]”,從卜辭來看,可作人名或地名,應是名詞,也是名詞.因此與之間應有其他成份,《校釋》與《合集釋文》同,並誤,《摹釋總集》作“于”,從拓片來看,似不可信,也許應讀作“[乎]”。
第四則:《校釋》(第三冊)853頁:《合集》6863“三月”當是“二月”之誤,拓片作,《合集釋文》亦誤作“三月”,但《摹釋總集》作二月,不誤。
第五則:《校釋》(第三冊)864頁:《合集》6949正第12條卜辭作“勿于祖辛。 一”,但據圖版看,還有兆辭“二告”,應釋作“勿于祖辛。 一 二告”。《合集釋文》亦無,《摹釋總集》有。
第六則:《校釋》(第三冊)865頁:《合集》6952正的第14條卜辭作“貞雀其以石係。一二 三 二告”。據拓片來看,無“其”字。《合集釋文》亦誤,《摹釋總集》正確,但釋“”作“伐”,“人”頭部的一筆拓片不甚清晰,如果是象征繩子的“”就應釋作“係”,如果是橫畫就應釋作“伐”,原龜版現存台灣史語所,最好能据實物驗證。
第七則:《校釋》(第三冊)870頁:《合集》7004釋文作“未卜,羴次。”從拓片來看,可釋作“未卜,羴其次。”《合集釋文》同《校釋》,非;《摹釋總集》符合拓片,是。
第八則:《校釋》(第三冊)875頁:《合集》7056第2、3條卜辭應是正反對貞,但對其核心動詞釋文不一致,應正之。
原釋文:
今釋作:
第九則:《校釋》(第三冊)879頁:《合集》7076反第5條卜辭作“令”,從拓片來看,“令”與“”之間似有殘辭,在句中作兼語,應在釋文中指出。《校釋》與《合集釋文》同,非是。似應釋作“令,”。
第十則:《校釋》(第三冊)884頁:《合集》7123(重見《合集補編》2333)有一條卜辭“其ㄓ自北”,從文例來看,“ㄓ”後常有動詞出現。如“ㄓ來”(合集7122)/ “ㄓ艱”(合集7119)/ “ㄓ來艱”(合集7118)等。《合集釋文》同《校釋》,欠妥。《摹釋總集》認爲“ㄓ”後有動詞,釋作“其ㄓ自北”,甚是。
第十一則:《校釋》(第三冊)884頁:《合集》7129正作“貞亡來。一”從原拓來看,“來”下一字“自”略殘,但可辨認,當補之,應釋作“貞亡來自。 一”。
第十二則:《校釋》(第三冊)886頁:《合集》07139+00583正(參見《合集補編》4923正)第1條卜辭作“[卜],爭,貞旬亡。王占曰:ㄓ祟,[其]ㄓ來艱。沚戛乎告曰:…”。
據全書通例,爲保持與《合集》一致,即使有綴合,也依然按綴合前釋文,因此這裏的干支沒有補出。但“[其]”這一補出的殘辭欠安。如果沒有與583正綴合,也許按“其ㄓ來艱”是慣用語,可補“其”,但從綴合來看,它偏偏不是,而是“允”,因此所補不妥,或以“”代之即可。
第十三則:《校釋》(第三冊)第789頁:《合集》6379正釋作“丑卜殼貞[令]戉來,戉伐[]方。七月。 二”。檢視拓片,“七月”作 ,釋文似正確無誤。但《英藏》1179正作“己丑卜殼貞令戉來,曰戉伐方。才十月。 一”,所卜事類與《合集》6379正相同,且兩辭卜兆相連,我們懷疑《合集》6379的“ ”旁少刻一豎筆“十”。産生這種懷疑並不是沒有根據,試看如下兩條卜辭:
上揭兩條辭例占問“方不會對戉有所災害吧”,事件發生在“十月”,應與《英藏》1179、《合集》6379正所反映商王命令戉前來讓他去伐方的事件相關。從干支來看,“己丑”與“己巳”相隔兩旬,同在一月應無問題。
附記:拙文草成後,蒙喻遂生先生審閱,謹致謝忱。
【文章下載】
李發2010年2月19日《甲骨文校釋總集》(第三冊)校正十三則.doc
[1]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xianqin.org, 2009年10月17日,網址: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708.html。
[2]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原載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8月;後經追記,發表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5月10日,網址: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