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新綴第79-82組

【首發】劉影(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第七十九組:

A:《合集》30239(《安明》1924)+B:《屯南》815

clip_image002[7]

綴合理由及說明:

A、B兩版均為無名類字體。兩版斷口相合,綴合後,左側骨邊的弧綫也很流暢,而且可以補足一個“鳳(風)”字。

釋文:

庚申clip_image004[6]

于□clip_image006[6]clip_image008[4],亡clip_image010[6],侃王,擒。

大吉。

clip_image006[7]曾,于之擒。吉。

其冓大鳳(風)。

第八十組:

A:《合集》27792(《善》7693)+B:《合集》27805(《粹》1199、《善》785)+C:《合集》28750(《粹》660、《善》7875)

clip_image012[7]

綴合理由及說明:

A、B為蔡哲茂先生所綴[1],C為我們加綴。三版均為無名類字體。C與B斷口相合,綴合後,左側斷邊與右側原邊都很整齊,而且可以補足一個“亡”字。C版與A、B兩版均藏于國圖,如有可能,希望胡輝平女士以實物相核,以檢驗本組綴合正確與否。

釋文:

clip_image013[4]

弜丁卯尋,其每(悔)。

丁卯王其尋clip_image015[4]clip_image017[4],其宿,亡clip_image010[7]

弜宿,其每(悔)。吉。

大吉。

弜戊歸,其每(悔)。吉。

第八十一組:

A:《合集》31111(《遼大》6)+B:《合補》9382(《歷拓》3463)

clip_image019[8]

綴合理由及說明:

A、B兩版均為無名類字體。A與B版斷口相合,綴合後,可以補足“十”、“人”二字。

釋文:

癸未clip_image004[7]

其十人。

卯牢。

二牢。

第八十二組:

A:《合集》28543(《粹》997、《善》7562)+B:《英藏》2342

clip_image021[4]

綴合理由及說明:

A、B兩版均為無名類字體。A與B版斷口相合,綴合後,可以得到兩條完整的卜辭。本組綴合骨條下端兩條卜辭“不冓小雨”與“其雨”對貞,辭例有些特別。無名類卜辭《合集》28544(“不雨”與“其冓大雨”對貞)、《合集》28546+《合集》30148[2](“不雨”與“其冓大雨”共見一版)等也存在類似辭例,可參看。

釋文:

不冓小雨。

其雨。

丁巳卜,翌日戊王其田,不冓大雨。

其冓大雨。

不冓小雨。

(缀合得到了黃天樹師的悉心指點,謹致謝忱!)


[1]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第225組,臺北:樂學書局,1999年9月。

[2]林宏明:《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第278組,臺灣書房,2008年9月。

【文章下载】

劉影2010年7月14日甲骨新綴第79-82組.doc

推荐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8条评论

  1. 第79组从网从目之字,似当从读罞之说,在此是名词用作动词。此外该组第2辞“于”下一字似乎是“壬”字,很可能就是指“壬戌”日。

  2. 第八十组缀合:《合集》27792+《合集》27805+《合集》28750=北图13093+6188+13275。A、B為蔡哲茂先生所綴,经实物校验两骨密合。C为新续缀部分,用实物校验B与C的缀合,两骨的断口不能密合,而且在C版“尋”字的右上方,端口边沿尚存有一处短短的“捺”殘笔画(此处,在拓片看来不是很清晰,容易忽视),可是在B 版上无对接的字笔画。建议C版的续缀先存疑!
    另外,大家若有新缀成果,尤其是关于国图藏甲骨的新缀成果,各位可以把缀合结果直接发到我邮箱:hphu09@sohu.com。呵呵,在此广告之!

  3. 😆 非常感谢各位对我的信任与支持!
    本人在整理馆藏甲骨时,发现《合集》著录的缀合中仍有误缀例。《合集》部分明显不合的,已由前人指出过,但是仍有部分看似缀合完美,其实不能缀合者仍未被人发现,众学者仍当其正确资料引用。
    大家的缀合工作大多依赖拓片和照片资料,但是拓片和照片终究不能代替实物,拓片虽能很好的体现甲骨的骨面上的特征,但对于甲骨的断面特征和骨质特征却无从体现。因此,有些拓片看似能缀合,但从甲骨实物的断面和骨质特征看,它们可能并非同属一版。由此,我想有必要做一个小专题,即对所有(包括国内外的)关于国图藏甲骨缀合的前人及新近缀合成果,做一个全面的实物复核校验。呵呵,当然,我这是在各位伟大成果的基础上(踩在众巨人的肩膀上,哈 🙂 ),做的一点举手之劳的工作。
    再次感谢各位!你们把缀合成果直接发给我,节省了我不少查找工作的时间,也大大减低遗漏的可能性。

    1. 挺难得的,主动请缨,主动找活。以后俺不学雷锋了,就向您学习了。尤其看到您公布了自己的邮箱,这就比较少见了。我发现一般学者都不公布邮箱,上各单位网站也看不到学者邮箱。中研院史语所倒是在网站上就公布了所有学者的邮箱,我也因此得以和那里两位古文字专家用email讨论过问题。位于台中的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一样,所有学者的邮箱都公布。两岸文化差异,这点也是一例。像我现在就找不到宋主任的邮箱,很想跟他谈谈这个网站近期收缩战线的问题也就没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