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历藏》甲骨缀合一则【夏虞南】

下载链接:夏虞南:《中历藏》甲骨缀合一则

《中历藏》甲骨缀合一则

夏虞南[1]*

摘 要:林宏明先生曾缀合《合补》650(《东文研》B.0513)、《中历藏》0666,即《契合》317,本文加缀《中历藏》0627。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本版牛肩胛骨正面刻辞顺序进行了研究,认为本版卜辞作为典宾类的典型代表,其起刻顺序符合由高向低,自骨臼向骨条契刻的规律。

关键词:甲骨缀合 卜辞文例 典宾 契刻

A:《中历藏》[2]0666

B: 《东文研》B.0513(《龟》1.16.4[3]、《合补》650)

C:《中历藏》0627

A、C现均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两块甲骨原为庆云堂旧藏,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第六盒收藏。[4]藏品号为163、164,根据历史研究所第一组《甲骨编号簿》记载藏品162-175号“购自庆云堂,未著录过,以上14片”,163、164为单独两片。经笔者核验,发现《中历藏》0627背面有淡棕色、深浅不一的圆形斑点,《中历藏》0666背面也有类似斑点,二者骨色接近、骨质相同。笔者尝试拼对,二者果然密合。根据《东文研》B.0513b黑白照片显示,其也有类似圆形斑状,但因经历火烧,相对漫漶,当与《中历藏》0627、0666骨质相同,它们在断裂前的保存环境应一致。

实缀照片如下,图1-2:

图1

图2

此前林宏明先生,已将A与B缀合,即《契合》317。[5]现加缀C,三者拼合后,即下图:

图3

照片缀合示意如下,图4-5:

图4

图5

C版反面左上角残存有肩胛冈刮削带,由此判断,此版为臼角在右的肩胛骨,本版字体属典宾类。需要说明一点,《东文研》B.0513(亦即《合补》650)存有正、背黑白照片和拓片,与《龟》1.16.4相较,其拓片较小,骨面有裂痕,正面“  ”字上的“卜”字残损。[6]《契合》317拓片缀合号为“历666正+合补650正“,但“  ”字上“卜”字无残。据《合补》索引,650拓片采自《东文研》,《东文研》B.0513a拓片右侧因骨皮磨损而存有断续墨迹。《契合》317所采不存墨迹,说明非据《合补》650拓本补全,317应是据《龟》1.16.4与《东文研》B.0513a(《合补》650)补合。[7]

《龟》所收甲骨为吉金文会(商周遗文会)“据诸家所藏实物拓本,编印《龟甲兽骨文字》”[8],根据版心下方处记录文字“听冰阁”“继述堂”“搉古斋”(见图6),可知所收甲骨分别为三井、河井、林氏三家的收藏[9]。《龟》1.16.4位于卷一第十六页第四版,其页版心下方记录斋号为“听冰阁”,当为听冰阁三井高坚旧藏甲骨。

图6

据《东文研》序言记载三井高坚,出自三井源右卫门氏,号听冰,与河井荃庐氏有旧。三井氏1903年移居东京,河井荃庐后居于三井家一隅。东京空难时,三井、河井两家的书画、古籍等各种收藏皆遭焚烧。松丸道雄收录时并未提及三井、河井两家甲骨流传的详细过程,但提及《龟甲兽骨文字》《殷契遗珠》《卜辞通纂》等著录为河井荃庐藏品多有来于三井氏旧藏。

加缀C后,可补右上一条残辞,其释文作:“丙寅卜, [10]鼎(贞)……”,整版正面共计4条卜辞,自右起依次为:

正面:

  1. 丙寅卜,鼎(贞)……
  2. 乙巳卜,鼎(贞)……
  3. 乙巳卜,[]……
  4. ……[卜], [11]……

背面:

……□㞢(有)求[12](咎)……

此版缀合正面皆为前辞。正面第(1)条卜辞的 应为“ ”字,第(3)条卜辞贞人也是“ ”,为常见的典宾类贞人名。本文据新释,将此字隶定为“  ”,读为“南”。[13]笔者认为其字形象手持勺类器物挹取某物[14],但也不排除“殳”为敲击乐器的鼓槌的可能。正面第(1)辞与第(2)辞 ”字字形有别,左部为“南“、右部为“殳”,但属同字。[15]本版为“  ”“ ”同版[16]卜辞。

本版正面4条卜辞刻在骨面位置,均为前辞。林宏明先生总结宾组骨面刻辞规律为“通常靠臼角的起刻位置较高”[17]。本版骨臼在右,右边的第(1)辞契刻位置最高,接近臼角,辞(2)(3)依次降低。辞(4)缺失较多,但比辞(3)位置稍高,推测起刻位置仍低于辞(1),符合林氏总结的规律。

附记:本文先后蒙马季凡、刘源、孙亚冰诸位师长审阅指正,感谢马季凡先生告知《合集》组工作日记所记《中历藏》0627、0666来源情况,并提供骨质相近的线索,王梦薇、李飔然同学为撰写提供帮助,谨致谢忱。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通讯邮箱:xiaynl@163.com
  2. 文中所引甲骨著录出处:宋镇豪、赵鹏、马季凡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简称“《中历藏》”;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甲骨文合集补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简称“《合补》”;松丸道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报告 东洋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3年,简称“《东文研》”;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卷一,日本商周遗文会影印本,1921年,第16页上,简称“《龟》”;松丸道雄著,刘明辉译,东由校:《散见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 缀合正面拓片B版采自《龟》。
  4. 宋镇豪、赵鹏、马季凡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下),第194页。
  5. 林宏明:《契合集》,台湾:万卷楼出版社,2013年,第321页。
  6. 《东文研》《合补》拓本阙漏“卜”字。此片甲骨据《东文研》归为河井荃庐氏旧藏,于1945年历经东京空袭,后归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东文研》出版时这批甲骨已有残损,故《东文研》B.0513a照片、拓片、《合补》650“卜”字阙漏。
  7. 而据《龟》前《序言》记载,林泰辅于1917年(大正六年)以吉金文会(商周遗文会)收集诸家所藏实物拓本,编印《龟》,故《龟》1.16.4为并未经兵燹火灾的拓片,骨版更完整。
  8. 见《龟甲兽骨文字·叙》,第2页。
  9. 根据《龟甲兽骨文字》叙言林泰辅写叙言于大正六年即1917年,但据《日本收藏的殷墟出土甲骨》一文记载:“叙言写于1917年,发行于1922年的《龟甲兽骨文字》,书中著录了林、三井、河井三氏的藏骨凡1032片。对于这三氏的甲骨来说正体现着上述之类的密切关系,林氏、河井氏在各自的研究中利用三井氏藏骨之处似乎很多。现存于东洋文库的林泰辅旧藏品中包含有可认为是三井氏的旧藏品者,大概就是出于这类事实。”可见据称林泰辅、河井荃庐所藏品中包含了三井氏的旧藏品。林氏斋号搉古斋、河井氏斋号继述堂,三井氏斋号当为听冰阁。据《殷契遗珠·发凡》记载“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卷二继述堂者,即其(河井荃庐)所藏之一部分。鼎堂师《卜辞通纂》亦曾收录若干片”,可知“继述堂”为河井氏斋号。松丸道雄于《序言》称《龟甲兽骨文字》刊于1921年,此处刊出时间记载有抵牾,《日本收藏的殷墟出土甲骨》盖为笔误。参见松丸道雄撰,宋镇豪译:《日本收藏的殷墟出土甲骨》,《人文杂志》1988年第4期,第80-82页;金祖同:《殷契遗珠》,上海:上海中法文化出版委员会,1931年,第1页;松丸道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报告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第2-3页;成家彻郎:《日本人研究甲骨的先驱——林泰辅》,王宇信、宋镇豪主编:《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10. 原卜骨此字下半脱落,《中历藏》释文为“丙寅卜,[㱿]……”,此处据新释改动。黄博:《甲骨文“南”及相关字补说》,《出土文献》2020第4期,第24-37、155页。
  11. 李发:《说“ ”与“ ”》,宋镇豪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第十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184页。
  12. 裘锡圭:《释“求”》,中国古文字研究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5-206页,后收入《裘锡圭学术文集 甲骨文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74-284页。
  13. 黄博:《甲骨文“南”及相关字补说》,第24-37、155页。
  14. 黄博以为当为挹取肉酱,此为一说。
  15. 第(3)辞“  ”字与第(2)辞疑相同。
  16. 贞人共版的最新情况,据李霜洁整理统计,“  ”与“ ”共版情况共计14例。“  ”“争”“宾”“亘”“古”“ ”“ ”“岳”“永”“韦”10人,属于最大共时贞人集合,接近武丁卜辞全盛期的规模和面貌。参见李霜洁:《殷墟卜辞中的贞人网络——兼论运用图论中的完全图来交叉确定多人共时关系》,《出土文献》2021年第4期,第44-58、155页。
  17. 林宏明:《宾组骨面刻辞起刻位置研究》,李宗焜编:《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五辑)》,“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7年,第1-26页。

推荐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