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哲茂研究员学术讲演简讯

蔡哲茂2

IMG_5946

插图:讲演现场(张翀 摄  点击放大)

2010年8月13日上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蔡哲茂研究员在历史所作了题为《甲骨文四方风名再探》的学术讲演。学术报告由宋镇豪研究员主持,王宇信、林小安、常玉芝诸位先生及先秦史研究室科研人员、博士后、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蔡先生主要观点如下:

一、《尧典》的“厥民析”、“厥民因”、“厥民夷”、“厥民隩”中的诸“民”字为风字之讹。他徵引吴匡教授释盠驹尊铭wps_clip_image-31495为“風”之说,论证战国金文中“民”、“風”二字形近易混。

二、《尧典》的“鸟兽孳尾”、“鸟兽希革”、“鸟兽毛毨”、“鸟兽氄毛”为甲骨文四方风名的“wps_clip_image-1337风”、“wps_clip_image-19239wps_clip_image-25854)风”、“wps_clip_image-24386風”演变而来。

三、甲骨文东方风名“wps_clip_image-1337风”和日本春天的季节风“春一番”作比较,可知wps_clip_image-1337风和俊风的原始意义为和风。

四、申论《山海经》“北方曰wps_clip_image-2271,来之风曰狄”,指出《上博二‧容成氏》“wps_clip_image-2653役(疫)不至”(简16)中“癘”作“wps_clip_image-25471”,《上博三‧周易》“wps_clip_image-16155(井)wps_clip_image-9846”的“wps_clip_image-9846”(簡45),今本作“冽”,古书中“厲”、“列”相通。甲骨文北方风名“wps_clip_image-19239wps_clip_image-25854)”象针刺人表达寒风刺骨之意,可读为“厲风”或“冽风”。

讲演结束後,与会学者与蔡先生讨论了相关问题。宋镇豪先生评价蔡先生进一步梳理清楚四方风名在古书中流传讹变的轨迹,对此项专题研究贡献很大。常玉芝先生着重就大龟、大骨上四方风名中西方、南方名及风名能否互易,何者为准的问题与蔡先生进行了交流,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结合甲骨材料及古书记载来看,西方名及其风名还是应以大龟为准,即西方曰彝,西方风曰韋;南方名及其风名则以大骨为准。徐义华与刘源提出,“厥民析”等语中的“民”如理解为“风”字之讹,“鸟兽孳尾”等语中的“鸟兽”亦理解为“鳳(风)”之讹,二者如何抉择,“民”是否“方”字之讹?蔡先生对此也作了说明,认为可以再行考虑。

推荐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