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哲茂研究员学术讲演:北大甲骨辨伪举例
插图:讲演现场(张翀 摄 点击放大)
2010年8月25日上午,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蔡哲茂研究员在历史所做了题为《北大甲骨辨伪举例》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宋镇豪研究员主持,王震中副所长和先秦史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这次学术活动。
蔡哲茂先生指出《北大珍藏甲骨文字》一书发表了甲骨照片,有助于辨伪,故董作宾从前提倡甲骨著录照片、拓本和摹本要三位一体。传世甲骨必须先要做辨伪,否则无法用于学术研究。辨伪要熟悉辞例,注意同文例,看得多了,就能发现问题。蔡先生以《北大》伪片为例,谈了具体辨伪方法,指出可注意之处是:作伪者往往将甲骨拓片漫漶处误认作笔画;常伪刻一面,不刻两面;伪刻字口较浅;将两段卜辞刻得较近;早期作伪往往抄自著录书,如董作宾先生《新获卜辞写本》、商承祚先生《殷契佚存》就多被作伪者采用。
报告结束後,听众与蔡先生交流了甲骨辨伪问题。
旧骨新刻,一般看字口的新旧即可,但民国所刻,相对较难,亦可以看出区别来,一般而言,真甲骨文刻口处浑然一体,色泽一致,民国刻相对有区别。还有民国刻字用钢,古代用青铜,民国深度要比古代深,古代的有多次刻痕也可能与此相关;真甲骨增加内容,这个一般就看前后刻工是否一致,内容格式是否合理。
以上内容是一个做甲骨文的农民跟我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