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雲藏龜拾遺》復原三則【梁鵬飛】(2.15更新版)
《鐵雲藏龜拾遺》復原三則
山西太原梁鵬飛
“劉鶚從王崇烈處買得王懿榮舊藏甲骨千餘片, 自己又廣為搜羅,1903年編集出版的《鐵雲藏龜》是第一部甲骨文著錄書”[1],書中自序雲:“總計予之所藏,約過五千片”[2]。劉鶚因買倉糧賑災民一事獲罪流放新疆,卒於迪化戍所,此時“抑或劉鶚舊藏甲骨在6300片以上”[3]。“劉氏死後,分數的也最為零碎”[4]。“一部分一千三百片歸葉玉森。葉氏選其中的二百四十片,於一九二五年編《鐵雲藏龜拾遺》”[5]。之後“同好王君分去普通之品二百枚,故現存千一百枚”[6]。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葉玉森擔心閘北家中遭受炮火,“始攜存敝友吳眉孫(筆者按:吳庠,名清庠,字眉孫)兄處”[7]。同年,葉氏託程演生為其介紹,致函中央研究院,欲將所藏甲骨售歸中央研究院未果。“不料及至事平,玉森至吳某處取物。吳竟云已不知去向。先生氣急交加,本有氣管炎及肺病,至一九三三年秋竟以此去世”[8]。這千一百版甲骨經過吳庠之手後失散多處。現藏於上海博物館“藏品號21569”和“藏品號20889”兩宗甲骨乃葉玉森舊物,其中“拾14.11”和“拾14.09”均一折為二,分別被傅高順和金才記遞藏後歸上海博物館。
第一則 拾14.11(合18688)=上博21569.303(傅高順)+上博20889.064(金才記)
拾14.11(合18688) 上博21569.064 上博20889.303
第二則 拾14.09(合03685)=上博21691.086(振寰閣)+上博20889.053(金才記)
拾14.09(合03685) 上博20889.053 上博21691.086
第三则 拾09.10(合05341)>上博21691.188(振寰閣)+上博21691.283(振寰閣)
大系03407=合05341;大系05371=上博21691.283【大系3407備註“合集5341>合補1604”】。“拾09.10”拓片不清晰,上博21691.188拓片不完整,因此“大系03407”和“大系05371”摹本出現不確,導致“大系03407”和“大系05371”釋文均出現誤釋。
拾09.10(合05341) 上博21691.283 上博21691.188
大系03407 大系05371
“大系03407”釋文:
“大系05371”釋文:
拙文寫作過程中得到孫亞冰老師、葛亮先生悉心指導,在此謹致謝忱!文責作者自擔。
- 宋鎮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前言”第2頁。 ↑
- 劉鶚:《鐵雲藏龜·自序》抱殘守缺齋石印1903年10月,“自序”第二頁。 ↑
- 梁鵬飛:《讀<中國甲骨學(增訂本)>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www.fdgwz.org.cn/Web/Show/10961 ↑
- 胡厚宣:《殷墟發掘》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5月,第18頁。 ↑
- 胡厚宣:《殷墟發掘》學習生活出版社1955年5月,第17頁。 ↑
- 董作賓 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4月,第三十一頁。 ↑
- 董作賓 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4月,第三十一頁。 ↑
- 柳曾符:《葉玉森先生事輯》,《鎮江文史資料》第十三期,1987年12月,第7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