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瀚教授《柞伯鼎与周公南征》介绍

撰稿:刘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原载:http://www.xianqin.org/xr_html/articles/xchjw/392.html

中国国家博物馆2005年征集入藏的柞伯鼎照片

柞伯鼎铭文拓本

朱凤瀚:《柞伯鼎与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第5期,第67至73页。

朱凤瀚先生在该文中介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2005年征集入藏的柞伯鼎,并对该鼎的形制、时代、铭文及反映的历史问题做了深入研究。以下简要对该文做一介绍,为减少造字,释文多用宽式。

柞伯鼎腹为圆盆形,双绹(绞绳)形立耳,口略成桃形,腹较浅,腹壁近直而略显内收,平底,三细柱形足,足较短,足根较粗,足内侧有凹槽。鼎口沿下有一周窃曲纹,近中腹处有一周凸弦纹。腹内壁一侧有铭文12行112字,含合文2字。鼎通高32厘米,重10.02公斤。

综合铭文字体、鼎的形制、所饰窃曲纹等因素看,柞伯鼎的年代宜定在西周晚期,若考虑铭文字体特征,当以厉、宣时期为妥。柞伯鼎形制在目前所见西周晚期盆形腹立耳鼎中少见,应与该器为西周诸侯国器有关。

器铭中的柞伯即胙伯,胙在今河南延津北,柞伯是周公之后。1993年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242出土柞伯簋,其铭文中的柞伯应是本铭中柞伯之直系先人。“又共于周邦”中的“ ”是一个表示时间概念的词,可训为“曾经”,其中的“共”字可读为“功”。“用昏无及”中的“用”有“因而”、“而”之意,“昏”当读作“睯”,努力、尽力之意。“广伐南国”之“广伐”是说征战区域广阔。“今汝其率蔡侯左至于昏邑”中的昏邑大至在今河南南部淮水流域。“左至于昏邑”是指从昏邑左面即东面抵达之。“令蔡侯告徵虢仲”中的“告徵”可理解为“告成”。“遣氏曰:既围昏”中的“遣”即派遣,“氏”应是“侯氏”省称,指受柞伯命令去向虢仲汇报之蔡侯。

鼎铭用现代汉语意译如下:

在四月既死霸时,虢仲命令柞伯曰:“当初你的圣祖周公,曾致力于整治周邦,其勤勉之程度无人能及,他即曾广伐南国。现在命令你率领蔡侯,从左面进抵昏邑。”等到已将昏邑城址围住,柞伯命令蔡侯去向虢仲汇报已完成此任务的情况,蔡侯被派遣见虢仲曰:“已经包围了昏邑。”虢仲于是亲临昏邑。辛酉日开始进攻,搏杀戎人。柞伯抓到了俘虏二人,并获十人之馘。柞伯不敢对自己的皇祖有所隐蔽(因此次战绩而感谢皇祖之佑助),因而作我的烈祖幽叔之宝尊鼎,用以追思、享孝幽叔,用来祈求长寿万年。子子孙孙要永远宝用此鼎。

柞伯鼎铭文涉及几个重要问题。

一是虢仲及西周诸侯间关系。从鼎铭看,虢仲封国如是河南荥阳的东虢,与柞伯、蔡侯均较近,容易会师,较合情理。但也不是绝对如此。故虢仲、虢叔封地的论定还有待于更多新资料的发现。铭文亦反映出诸侯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等级差异,虢仲可以命令柞伯,柞伯也率领、派遣蔡侯,特别是柞伯、蔡侯同为姬姓诸侯也形成特定隶属关系并在铭文以“率”、“令”等词语表现出来,以前的金文材料中相当少见。本铭还说明,终西周一世,西周各诸侯国始终对周王室负有军事义务。

二是周公南征。鼎铭称周公曾“广伐南国”,这一事迹是西周金文中首次见到,对于西周史研究具有极重要的价值。这一记载与周代文献可相互印证,《逸周书·作雒解》周公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在淮水中下游地区,应即本铭“南国”范围内。汉代文献中周公奔楚的记载,也有学者指出,其背景实为周公南伐熊、盈诸族。

三是西周“南国”之地理范围。鼎铭有助于说明此问题。综言之,西周时周人所谓南国,其主要区域应东起今江苏北部,经今安徽北部、河南东南部(今信阳地区),西抵今河南西南部(今南阳地区),西南抵今湖北北部地区,大致在淮水流域、南阳盆地与汉、淮间平原一带。

四是“淮夷”与“戎”。鼎铭中的“搏戎”与南夷并不矛盾,西周时人偶称“夷”为“戎”未必不可能。本铭中的昏邑之戎也可能是从其他地区迁至淮水流域,本非淮夷。

推荐阅读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