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合集》1075——兼谈早期甲骨拓本的优缺点(刘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刘源

按:此条札记原写于2010年8月25日,2014年11月14日补写。

昨天宋先生的研究生晓娜让我看《合集》1075一版最下方的残辞,我看了半天,也没有想出如何补全。不过经过与旧著录进行对比,也有一些别的收获,即发现旧著录虽然不全,但也有比《合集》1075多出一点之处。以下是《合集》1075拓本。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3这个拓本是研究室前辈在辽博拓的,比旧著录完整。查《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旧著录号为《前》7.31.2(按此为正面,即《合集》1075正右边的卜辞,其反面为《前》7.31.3)加《前》7.40.2(即《合集》1075正左边的卜辞,郭沫若先生编为《通》550)。这一版大骨过去的保存状况不详,推测没有破裂过,只是《前》的拓本只是拓有字的地方,结果没有拓全,而且分为两张拓片,若非《合集》的编纂,读者无法窥其全貌。这是旧拓本的缺点之一。但是旧拓本也有一个优点,即保存了甲骨出土後的早期面貌,有时比新拓本上的字要完整,如《合》1075正左下方“畫”字下应有一“告”字,但《合集》1075仅存其右上的一点笔画。反观《前》7.40.2,“告”字就相对完整,还可以看到其所从的“口”,见下(这里选取《通》550): clip_image003[1]clip_image003[2]

clip_image005

《合集》1075反也有特色,有把先刻的字刮掉重刻字的现象,即在“之日二有来艰”下可看到被刮去的“其有来艰”。可能是刮去命辞来刻验辞。胡厚宣先生1939年在《卜辞杂例》一文中曾提出“刮削重刻”例,但未举例,因他写了《第十三次发掘殷墟所得龟甲文字举例》一文,拟在史语所《田野考古报告》中刊出,但最终未能发表。[1]2006年,崎川隆先生曾指出《合集》10405正一版上有刮削重刻之列,即“癸巳”一条第二行第1至6字下刮去了“乃兹亦有祟若”6个字。[2]由此看来,宾组大骨上刮字重刻的现象不止一例,其背后蕴含的卜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clip_image006 clip_image003[3]

通过检索汉达文库,可知《合》3397有可能与《合》1075反缀合,但无确证。蔡哲茂先生已据《合集》1075反,将《合集》3397遥缀,见他的《甲骨文合集》新綴第六至八則[3]

clip_image008

总之,从《合集》1075与旧拓本的对比可知,旧拓本有其优缺点,如果旧拓本更完整的话,在缀合等工作中要注意加以利用。clip_image003[5]

【2014年11月15日补记】

wpsDF91.tmp

2014年11月14日晚收到蒋玉斌先生来信,他指出据辽博网站上的清晰彩照,[4]《合集》1075正的左下方,有一些字,是据《合集》10405正补为“□□媚【子wpsDFA2.tmp】入【宜】羌□人、□wpsDFA3.tmpwpsDFA4.tmp”,这些字左侧界画下的“于”字也应属于该条刻辞。他的这一看法,我是赞同的,据彩照来看,“wpsDFB4.tmp”与“于”字之间似还有数字及“牛”字残笔。

蒋玉斌先生在信中说,他于2004年看到张光直、徐苹芳等《中国文明的形成》(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中的一张《合集》10405原骨的大图彩照,首先注意到该版上“刮字重刻”(蒋先生称为“改刻”)现象,并曾在2005年前後向崎川隆先生谈过。他认为《中国文明的形成》中的这张彩照,是《合集》10405原骨迄今发表的最清晰照片,读者有兴趣可以参阅。


[1] 胡厚宣:《卜辞杂例》,《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三分,1939年。

[2] 崎川隆:《殷墟出土大字骨版刻辞的史料性质考辨》,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4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50页。

[3] 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683.html

[4]目前辽博网站在这版大骨彩照地址是: http://www.lnmuseum.com.cn/UpLoadFile/image/20141013/20141013112512981298.jpg,但不及蒋玉斌先生此前所见的清晰。

 

【文章下载】

刘源2014年11月14日《读〈合集〉1075——兼谈早期甲骨拓本的优缺点》.doc

推荐阅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