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全国首届甲骨文整理与研究讨论会”在济南召开
2015年12月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中国先秦史学会和山东博物馆发起主办的“2015全国首届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山东博物馆顺利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宋镇豪学部委员及其甲骨文研究团队宫长为、马季凡、孙亚冰、郜丽梅、郅晓娜博士,山东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郭思克研究馆员,副馆长王之厚研究馆员,于芹主任及甲骨整理课题组成员张媛、周坤、汤铭、董倩倩等,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素,天津博物馆副馆长钱玲研究馆员,旅顺博物馆馆长王振芬研究馆员及翟跃群馆员,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金石拓片组副组长赵爱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甲骨墨拓技师何海慧等华北地区七家大宗甲骨收藏公立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就如何全面推进对所藏甲骨文的保护、整理、研究和著录,展开了热烈研讨和交流。
本次会议由山东博物馆副馆长王之厚主持,各收藏单位专家分别介绍了本单位所藏甲骨的基本情况,以及本单位进行甲骨整理与研究的进度或计划,互相讨论交流,学习整理和研究甲骨的经验,取长补短。
山东博物馆馆长郭思克首先致辞,他介绍了山东博物馆甲骨整理项目的进程,并邀请与会专家观看馆藏甲骨实物和定制甲骨收藏囊匣的新样式,听取各方意见,交流甲骨收藏保护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宋镇豪研究员作了《全面开展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全面加强对全国甲骨文资料的保护与整理研究,已经成为时代之所需,是为了把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传贻后世,通过整理促进研究,推动交叉学科协同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培养专门人才,提升学科建设,及时把学术成果奉献给社会。他报告了全国甲骨文收藏的现状,以及历史所团队开展甲骨整理与研究一系列课题的情况。时下甲骨文研究呈碎片化,甲骨字体组类区分标准不一,趋琐碎化,研究面临瓶颈,难有突破。通过全面开展甲骨文整理研究,有序将各地大宗甲骨文藏品加以彻底整理研究与著录公布,能够凝聚共识,激励创新,有助于改变甲骨文研究“低迷”的态势,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和人才培养,有助于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国家制定的“十三五”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素报告了《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的整理与出版》,在介绍故宫甲骨收藏情况的同时,他不无担忧地指出,近些年来,有关甲骨文研究的新版图书越来越少,不仅国内如此,国外也是如此,故甲骨文新旧资料的整理与出版,成为一项十分值得期待的工作。故宫现藏甲骨22463片,大多为明义士旧藏。其中,有的两片甲骨粘在一起共用一个编号,还有许多片无字甲骨没有统计,因此故宫甲骨整理后数量应该更多。目前正在进行甲骨墨拓与照拍,拟定编著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六十卷,可能需要8至10年或15年时间才能全部完成。在编纂体例上,通过征求专家的各种不同意见后,确定了一个新的著录方案,即先把全书分成三编,明义士藏品共两编,非明义士藏品为一编,再按藏家分卷,如马衡卷、凡将斋卷、谢伯殳卷等。每卷都按分期分组进行编排,文物编号作为附录。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使用,在排版方面,将把每片甲骨的彩色原物照片(正、背、侧)、拓本(正、背)、摹本(正、背)、释文同置一页,全彩印刷。
天津博物馆副馆长钱玲报告了《天津博物馆藏甲骨概述》。该馆珍藏甲骨1700多片,主要为王懿荣、王襄、孟广慧三位最早甲骨发现者的原藏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罗振玉、方若、陈邦怀等。这批甲骨藏品的特点是来源明确,著录情况可案,形态品相完好,片形较大,字数较多,内容丰富,以第一期为多,也有少量第二到第五期卜辞,有较高文物价值和学术史研究价值。钱馆长表示,希望能够依托历史所甲骨研究团队的学术优势,并向已经完成甲骨整理与出版的博物馆学习取经,对本馆的甲骨藏品进行系统整理,编纂出版,为学界提供重要资料;同时,希望在馆藏甲骨整理与研究的课题立项及实施中,为天津博物馆培养若干甲骨研究人才,力争使天津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大宗甲骨的文博单位,也能逐渐成为国内甲骨文研究的重要科研阵地。
国家图书馆赵爱学作了《国家图书馆的甲骨收藏与整理概况》的报告。国图珍藏甲骨的来源与批次比较清楚,共收藏甲骨35651片,其中35009片有字,234片伪刻。来自善斋刘体智旧藏达28000多片,陈梦家曾对这批甲骨作过研究。除了甲骨实物,国图还收藏有善斋甲骨拓本《书契丛编》18册。目前国图也启动了对甲骨藏品进行整理的课题立项准备工作,计划全部出版,以享学界。他还提出希望学术会议方能专门开设“甲骨保护”方面的议题,各收藏单位之间加强交流,共同探讨甲骨收藏与保护整理的经验和做法。
旅顺博物馆翟跃群馆员受王振芬馆长委托,做了题为《旅顺博物馆藏甲骨介绍》的报告。他回顾了宋镇豪带领历史所甲骨研究团队和旅顺博物馆鼎力合作,共同整理完成出版旅博甲骨的经过。旅博藏甲骨2200多片,主要是罗振玉旧藏,也有部分岩间德也旧藏。从2011年宋先生到旅博调查甲骨情况,签订合作协议,随后带领团队前往旅博墨拓、照拍甲骨,缀合整理,制作摹本,组类区分,分期断代,释文考订,到2014年编著出版《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前后历时四个年头。此次整理出版大大弘扬了旅博甲骨庋藏的知名度和科研价值,旅博为全部甲骨藏品专门定制了庋藏柜,加强了保护力度。
山东博物馆保管部主任于芹做了《山东博物馆藏甲骨的来源与整理》的演讲,介绍了山博甲骨的来源情况、著录情况、保护情况。山博甲骨主要包括明义士旧藏8562片,其中105片伪刻,无字骨1400余片;罗振玉旧藏,1200多片;孙文澜旧藏9片,均为1907年以前所得;柏根氏旧藏74片;以及其他移交藏品。馆藏甲骨著录情况:部分罗振玉旧藏品著录于《殷虚书契》和《殷虚书契后编》。《甲骨文合集》收录1400片,1988年刘敬亭编《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甲骨墨拓集》著录1970片。未经公布著录的多达8000片以上,主要为原明义士所藏。甲骨保护情况:保管员把每一件甲骨的原始包装信息都记录下来,并通过到各博物馆考察学习,招标定制了新的囊匣,以利于更好盛放保存甲骨。
山东博物馆摄影师周坤报告了《山博甲骨拍摄情况》,山博甲骨总共10588片,已完成照拍6129片,2016年可完成全部拍摄工作。摄影器材是数字单反照相机和翻拍架,最大分辨率为5616×3144,照拍时可在电脑上实时回放。每张甲骨照片都附有比例尺和原藏编号信息。甲骨的正面、背面和有钻凿等人工干预痕迹的侧面都要进行拍摄。照拍要力求达到曝光准确,颜色还原真实,骨面质感自然,字口笔划清晰。由于甲骨片形较小,主要使用小面积摄影闪光灯,照射范围控制在20cm以内。通过两年来的拍摄实践,他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甲骨照拍方法,专家谓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甲骨墨拓技工何海慧作了《甲骨墨拓技巧》的发言。何老师在安阳殷墟工作站工作多年,墨拓甲骨无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时有创新,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甲骨墨拓技法。前人采用白芨水或在水里兑胶水,以便把拓纸粘到甲骨上。何老师独辟蹊径,改用蒸馏纯净水把拓纸沾湿,贴到甲骨表面,用发刷轻轻敲打。蒸馏水蒸发后,不会对甲骨造成损伤,也不会在甲骨表面残留粘性物质,可保持甲骨原态。拓甲骨之前,要仔细查看甲骨的骨面质量,骨面疏松易碎、字口纤细的,不能多使水,更不能使劲敲,得非常小心。针对特殊甲骨,比如那些在字口里残留毛笔书写痕迹的甲骨,不能用油泥固定,要拿在手上拓,且不可多使水,使水过多会把朱书或墨痕吸掉。
除了各甲骨收藏单位介绍甲骨藏品、甲骨整理和著录刊布经验外,本次会议还有学者从另一视角阐述了甲骨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孙亚冰博士宣读《释合集36960中的“”字》一文,通过《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新刊布的一片甲骨的高清晰照片,考释了一个“云”的异体字,纠正了前人的误识,说明新近整理著录甲骨资料对于甲骨文研究的推进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宫长为博士则提出了“甲骨文献学”的新概念,他认为海内外掀起了甲骨整理和著录的热潮,现在已经具备了提出“甲骨文献学”分支学科的基本条件,应该把甲骨整理著录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并对以往的甲骨流传、著录成果进行梳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吴长青发言,表示希望能继续为甲骨著录出版工作做出新贡献。山东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郭思克更进而提出,在整理出版甲骨著录书的同时,应该注重甲骨资源电子数字化的建设,可以把各馆藏甲骨的单字抽取汇总整合,做成网络数据库或电子词典,方便大众使用,扩大甲骨文知识的普及。
趁着中间休息时间,与会代表参观了山东博物馆专门为大会展示的甲骨藏品和新做甲骨囊匣,听取了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讨论分析囊匣的优劣,并提出宝贵的改良意见。
宋镇豪教授对此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结。
宋镇豪研究员对本次学术会议做了总结,他指出这是甲骨文发现110多年来,七家大宗甲骨文收藏单位共同就甲骨文保护、整理、研究和著录展开的研讨,在甲骨学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很有意义。研讨会把握学术动向,拓展学术发展契机,倡导科学精神,继往开来,合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非常及时,为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增添了助力,对今后工作的开展有鼓舞人心的推动作用。会议主要研讨了六方面内容:一、甲骨文整理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甲骨文的整理正以海内外大宗甲骨文藏品单位的全面彻底再整理为主体展开,历史所藏甲骨、旅顺博物馆藏甲骨、俄罗斯爱米塔什博物馆藏甲骨,以及去年山东博物馆和故宫两家甲骨文整理与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同时立项,都是具有标示性的范例,也预示着甲骨学科未来若干年的发展趋势。在适当时候,可以筹备召开甲骨文整理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二、有关甲骨文整理的研究:展开对甲骨收购、入藏的来龙去脉,以及藏家、收藏批次、数量的精细考订,揭开尘封的旧事和甲骨出土后辗转流传的沧桑过程,对于甲骨文整理和研究的深化,以及甲骨学术史的研究都有推进作用,可以满足人们对有关历史知识的渴求和文化的认同,凝聚国民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提高中华古老文明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三、甲骨整理研究和著录的多种可操作方案。历藏、旅博藏、俄藏、山博藏甲骨采用彩照、拓本、摹本三位一体著录体例,辨析甲骨真伪,鉴定材质,组类区分,分期断代,残片缀合,释文诠解,来源列表。故宫甲骨拟按藏家、批次分编分卷刊布,便于提取信息,其照、拓、摹、释同置一页的全彩印刷,便利读者。方法不同,目标一致,都是为了甲骨文物遗产整理保护、科学研究、学术史追踪、文化传播及历史教育的目的。多元化的整理手段和著录体例,可以互相借鉴。四、甲骨文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抢救性保护的措施。甲骨文整理,要遵循“保护第一,整理第二”的原则,如何保护,需要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开展全国甲骨藏品家底的清查和保存现状的调查研究,增强研究力量的培养。山博工作人员到全国各地甲骨收藏单位学习取经,收集各种保存甲骨的囊匣样式,尝试新的制作设计,有所创新,值得肯定和推广。五、甲骨墨拓、拍摄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与交流。六、大数据时代甲骨文电子资源库的建设。郭馆长提出搭建一个合理的数字化平台,集中展示各家甲骨文资源,值得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甲骨文资源,如何保护相关知识产权,服务社会需求,扩大甲骨学公众层面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还需大家出谋划策。总之,这是首届引领全国甲骨文全面整理的重要学术研讨会,达到了预期设想,取得了圆满成功。
希望本次大会能够把全国甲骨整理与研究的热潮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非常好!